作为世界传感器大会主要执行单位之一,近年来,郑州高新区以连续三届成功举办世界传感器大会为依托,发挥“以会助产、以产兴会、产会融合、相得益彰”的黏合、催化、共生作用,着力在政、产、学、研、金、用、媒等要素进行发力,使郑州高新区传感器产业获得较快发展。
据郑州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张红军介绍,目前,郑州高新区聚集传感器相关企业3011家,拥有4家智能传感器上市企业,产业规模已由50亿元壮大至150亿元,年均增长45%。在2020全国传感器十大园区排名中,郑州高新区位列第五,中部第一。
这些成绩的背后皆因高新区掌握了传感器产业发展的“密码”:
强化政策支撑政策是发展的先导。
为加快传感器产业的发展,高新区聚焦智能传感器材料、设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系统集成和重点应用“一条龙”产业链发展需求,从企业落户初创到发展壮大,进而成为龙头企业,按照各类要素作用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提出六大类的支持内容,即引建一流企业(项目)、凝聚一流双创要素、创设一流创新制度、融通一流产业协作、培育一流领跑企业、优创一流发展环境,形成了“引、凝、创、融、领、优”支持政策体系。按要素分类延伸为落户奖励,房租补贴、人才培育、固投及研发补贴,高企与品牌奖励、基金与上市支持等19个小类,84条具体支持措施。
补强产业链条
产业是发展的基础。拟投资15亿元建设MEMS研发中试平台,深度整合智能传感产业链上游资源,实现“创新链、创新资源”与“产业链、产业资源”在郑州的聚集与深度融合,将郑州打造成中部地区最先具有MEMS芯片量产能力的城市,计划2年内完成8吋MEMS“制造+封测”平台建设。
依托区内龙头企业、高校院所成立河南省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和智能传感器创新联盟,有效促进智能传感器领域的研发创新、人才聚集、资源整合。2021年,首批揭牌的河南省智能传感器产业研究院、河南省智能传感器中试基地落地高新区,为全省智能传感器产业研发创新、成果产业化提供了支撑。围绕产业链,培育科创链,高新区先后引进浙江大学中原研究院、中科院微电子所、中科集成电路与信息系统产业创新研究院、中国计量院郑州分院等新型研发机构,为传感谷发展提供创新源泉。
构建人才体系
人才是发展的关键。联合郑州大学、龙头企业及研究院所成立了郑州大学集成电路学院,以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需要为牵引,构建集创新平台、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业服务、人才培养、智库咨询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实体学院,推动引领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正在按照计划逐步落实集成电路学院建设。联合吉林大学共同组建了智能传感研究院,致力于传感器与MEMS方面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通过学科平台与科研项目合作,实现人才交流、研究生联合培养,为传感器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赋能应用场景
应用是发展的牵引。强化智慧城市解决方案、产品、技术的输出,打造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模式,以高新区全域人口作为真实场景,实现数字模拟和情景预判,引入阿里、新华三、华为等领军企业,为企业提供智慧交通、智慧燃气、智能制造、智慧环保、智能家居等领域应用场景,促进区内智能传感器企业进入头部企业生态链,实现“搭船出海”。
截止至目前,汉威科技在智慧燃气方面的应用,已在厦门、郑州等多地形成智慧燃气示范区,累计服务用户已超过2000万户;日立信智能电网终端产品在电力行业仪表配套市场份额达到50%左右,光力科技瓦斯抽采管网监控系统市场占有率90%左右。
夯实金融基础
金融是发展的血液。打造“中原中小企业成长指数服务平台”,精准服务“金融需求端”,累计服务企业7000余家,助力企业融资67亿元。基于“创投集群+中小企业指数平台+金融超市”的智能融资模式,打造一站式全金融产业链服务平台,成为中部地区最具活力的创投集群之一,目前引入创投机构达142家,管理资金规模超855亿元。
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储备一批、培育一批、改制一批、辅导一批、挂牌一批、上市一批、融资一批”七个一批,“支持成熟企业上主板、支持硬科技上科创板、支持‘三创四新’企业上创业板、支持高成长企业上北交所”四个支持的上市推进格局,形成累计19家主板上市公司、78家新三板企业、764家四板企业、37家省重点、90家市重点上市后备企业的上市梯度培育体系。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