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时报援引台湾供应链从业者的消息称,中国的手机厂商已经开始应对屏幕、存储、摄像头等关键元部件缺货的情况。
去年iPhone 7发布之后,业内就陆续传出消息说,苹果准备在iPhone十周岁这一年推出配备OLED屏幕材质的新型号。
这个暂时无法证实的传闻一出,立刻加剧了手机供应链的紧张程度。目前,各个主流厂商已经要求供应商加紧备货,从而保证销量不会受到产能影响。
2016年,OPPO、vivo、华为等国产手机厂商受益于3-4线以下城市的换机潮,出货量有了大幅增长。早早布局海外的华为,去年全球销量预计达到1.39亿台。
这位供应链人士还预测,2017年华为总出货量可能会超过1.5亿,而vivo则会突破1亿台。
国内领先厂商的增长势头虽然能够继续保持,但从产业链和全球范围来看,苹果和三星仍然是成功的领先者。售价649美元起的iPhone每年都会有超过2亿台销量。iPhone如果决定采用OLED屏,对上游供应链的压力可想而知。
OLED 屏幕
值得注意的是,三星作为苹果的最大竞争对手,不但掌握着全球八成以上的OLED屏幕产能,还在DRAM动态内存和NAND闪存市场排名第一。
三星前掌门人李健熙多年前富有远见地投资了半导体生产和技术研发,让这个家族集团在去年经历Note7电池事件之后,还能实现不错的营收增长。
从供应链角度看,三星很有可能会成为苹果新iPhone的OLED屏幕供应商。作为屈指可数的存储颗粒原厂之一,三星半导体存储产品的定价策略也足以影响整个行业的平均价格。
这对越来越倾向于追求硬件利润的手机厂商来说,并不是个好消息。
除了屏幕和存储部分,摄像头的供应也出现了短缺。2017年不少厂商都规划了更多双摄机型。多了一个摄像头,背后多出来的研发投入要比摄像头本身贵得多。
根据锤子手机CEO罗永浩得到的数据,2016年国内手机市场的平均售价上涨了230多块。也就是说,换机潮中的消费者们倾向于购买比老款更贵一点的手机。这对手机厂商来说又是个利好。
总起来讲,2017年的手机价格上调是一定的。而谁能充分利用这个新机会改写目前的排名座次,还得看产品。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