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超过千亿美元的并购案,正在引发全球反垄断机构的密切关注,全球最大的移动芯片制造商美国高通公司(Qualcomm),可能陷入反垄断和恶意收购的双重漩涡。
千亿美元联姻引反垄断关注 高通卷入双重漩涡
这一导火索起因于美国半导体公司博通(Broadcom)11月6日宣布,向高通发出一笔以每股70美元、总计高达1300亿美元的收购要约。
如果成功,这将是历史上最大的一笔半导体公司收购计划。这场被业内戏称为“通通合并”的案例,可能造就一家全世界第三大半导体公司,仅次于英特尔和三星电子。
博通的这一消息随即提升了高通的股价,11月2日之前30日交易平均价为52.71美元,70美元/股的价格溢价了32.8%。但从公开声明来看,高通似乎并不希望就此被收购。
荷兰某半导体行业的战略负责人对第一财经记者感叹:“这世界变化太快了,我之前第一反应是高通在引导市场情绪,以提振股价并转移注意力,直到看到博通的公告。”他于去年离开了被高通期望以380亿美元收购的恩智浦半导体公司(NXPSemiconductors)。这场收购造就了当时全球半导体市场最大的一笔并购交易,如今却被“通通”给轻易地刷新了纪录。
然而,在硬币的另一面,近年来,由于频繁并购而引发高度集中的半导体行业,也引发了中美欧反垄断机构的密切关注,它们开始陆续发声。
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9日在例行发布会答记者问时表示,商务部已注意到相关报道,从目前资料来看,该项交易尚处在磋商的阶段。根据中国《反垄断法》的相关规定,交易一旦达成,如果满足法定的条件,应该向商务部申报经营者集中审查。
欧盟委员会(下称“欧委会”)负责竞争事务的委员玛格丽特·韦斯塔格则透过其新闻官对第一财经记者第一时间回应称,目前无法评论,还没有收到此项交易的申报。“是否需要向竞争委员会通告,这是企业自己的任务。”她说。
高通公司负责此案的律师茅瑞斯(Maurits)则对第一财经记者称,在这个阶段,自己并未获准评论。
“通通”合并落入反垄断重点监管区域
不论以何种标准,这个超过1000亿美元的天价并购,都将落入反垄断监管视野,并获得重点关注。
在中国,商务部主要负责经营者集中类的反垄断审查。标准依据是2008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的规定》(下称《规定》)。
高通与博通这两家公司超过50%的市场都在中国。2016财年,博通公司收入132.4亿美元,其中71.84亿美元来自中国市场,占比54.26%。2016财年,高通公司收入235.54亿美元,来自中国内地市场收入135.03亿美元,占比57.33%。
根据《规定》第三条:经营者集中达到下列标准之一的,经营者应当事先向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申报,未申报的不得实施集中。
“通通”合并,同时符合第三条下属的两个条款:(一)上一会计年度在全球范围内的营业额合计超过100亿元人民币,并且其中至少两个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在中国境内的营业额均超过4亿元人民币;(二)上一会计年度在中国境内的营业额合计超过20亿元人民币,并且其中至少两个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在中国境内的营业额均超过4亿元人民币。
欧盟方面的情况也是类似,根据欧委会给第一财经记者发来的相关材料,欧盟合并控制规定,一:两家公司全球营业额超过50亿欧元;二:其中的每一家在欧洲区域的营业额达到2.5亿欧元,则该项交易必须向欧委会通报。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