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2018)频频抢占新闻头条,马云、马化腾、李彦宏、雷军等互联网大佬在大会上妙语不断,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互联网大佬们的明星光环之下,WAIC2018大会展出的各种人工智能应用成果也快速走进社会大众的视野:能听懂方言的AI翻译机、准确识别顾客拾取商品行为的超市AI摄像头、无人驾驶的汽车、感知老人身体状况的智慧床垫……
越来越多的终端设备开始向智能化转型,并具备联网能力,而即将商用的5G则加速万物互联。高通产品管理高级副总裁KeithKressi在大会演讲时援引研究机构Gartner的数据指出,预计到2025年,AI将衍生5万亿美元的商业价值,更重要的是,“我们所在的城市和家庭、我们驾驶的汽车、我们口袋中的手机、甚至我们佩戴的健康追踪器都将采用AI算法并实现联网,我们的生活将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同时表示,AI持续发展的基础,在于连接和计算。
目前,在终端侧,全球出货量最大的是手机。市场研究机构IDC发布的数据显示,预计2018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将达到14.55亿台。如今,全球智能手机用户量已超过30亿,并且每年都会有十亿级的新机出货量。这其中,有一半左右的智能手机搭载了高通芯片。基于高通移动平台,智能手机为用户带来AI拍照、人脸解锁、语音交互等丰富的AI功能及应用,其背后是连接、计算能力提供支撑。
更重要的是,未来随着5G的投入使用,移动网络具有更广泛、密集的连接能力,数万亿终端将接入网络,终端侧人工智能的作用将进一步突显。首先是可靠性,例如终端采集的数据,如果都要通过网络传输到云端计算、再返回到终端,那么网络一旦不稳定,就可能导致应用失败,终端侧处理显然更加可靠。其次是低时延,例如刷脸验证、美图等AI功能,如果迁移到云端进行处理,其中哪怕只有几秒钟的延时,对于用户体验都是致命的。除此之外,终端侧人工智能还可以选择哪些数据需要传到云端,哪些在终端侧直接处理,客观上减轻了云端的压力,对于未来海量连接的应用场景尤为重要。
高通长期推动终端侧人工智能的发展,早在2007年就启动了第一个AI项目,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和技术积累,于2016年推出第一代AI移动平台骁龙820,再之后是骁龙835、骁龙845等等,每一代移动平台都不断增强AI性能。特别是,高通骁龙平台采用了异构计算架构,并搭载人工智能引擎AIEngine,能够更好地处理AI应用。
高通产品管理高级副总裁KeithKressi在演讲中也表示,虽然AI计算可以放到CPU上进行,但是GPU处理AI算法无疑会有更高的效率。更好的做法,则是将AI计算放在专门面向AI优化的DSP或独立的神经网络单元(NPU)上。此前,网上曝光的信息也显示,高通下一代移动平台,拥有更为强大的AI处理能力。
Gartner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联合编制的《2018世界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蓝皮书》表明,目前,人工智能还处于早期发展阶段,正是决定AI未来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产业各方共同努力。在推动自身技术发展的同时,高通还与众多行业伙伴广泛合作,涉及腾讯、百度、阿里巴巴、商汤科技、旷视科技等众多科技企业,正是在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合力推动下,诸如脸部识别、特征点检测等AI特性才能更快地走向普通消费者,而终端侧人工智能也将为接下来的5G万物互联做出更大的贡献。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