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疫情防控到了最吃劲的关键阶段,企业复工复产也逐步迈入正规。自2月10日以来,多地迎来“返岗复工日”。在确保疫情防控到位的前提下,如何实现安全平稳有序开工,尽快恢复正常生产,成为每个企业面临的考验。
电子制造产业链不同位置的企业,受影响程度和抗风险能力大不相同,上游的芯片和大型的制造商通常是技术密集型企业,甚至是技术、资本双密集型企业,复工的难度不大。
这意味着,这些上游企业以研发人员为主,能在一定程度实现远程办公,有些企业即便拥有产线,产线上的智能化程度较高,一线工人数量较少,此外,通常这些企业现金流较为充沛,整体抗风险能力较强。
但中下游存在不少劳动力密集型电子制造企业。为了控制疫情,各地政府采取了很多隔离、限制流动和避免人员聚集的措施,这些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或因不具备复工条件难以开工,即便复工也可能因返工工人不足导致产能不足,并且,它们大多为中小型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
复工难度最大的主要是中小企业,在政策、资本支持方面的能力较弱,面临疫情,普遍处于生死存亡的边缘。
新型冠状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全国各地经济、应急制度体系等方面承受着巨大的考验,中小企业在这场危机中更是如此。
此外,部分电子产品,尤其面向个人用户的消费电子产品,短期销售必然下滑。总之,各种连锁反应短期有可能会延缓中国电子制造产业飞奔的“脚步”,需要引起地方政府和行业协会的重视,也需要企业采取更多积极自救和互救措施。
复工面临七大难题
业内自媒体“辣笔老芯”此前曾整理出,中小贸易商七大复工的难关:
一、防疫物资短缺。目前口罩、消毒用品等基本防疫物资供应仍处于紧平衡。企业既想尽快复工减少损失,又担心疫情蔓延,面临两难选择。
二、复工申请书上面有个很大的“盖章”部分,公章平时都锁在财务保险柜,财务在农村老家出不来,刻萝卜章的又不上班,不提交又复不了工。
三、必须提前递交复工申请,街道办审批是按照递交时间先后顺序的。不过就算提交了复工需求,可能也是白忙一场,据说街道办一天批准复工企业占比也不到1%。
四、就算批准复工,也有很大的感染风险。一方面外地的员工返深困难,疫情发生后,各地对流动人口和外出打工返乡人员采取隔离观察等限制措施,导致员工返工困难。另一方面外地回深的员工未到工作地自我隔离14天,也很难可以上岗复工。
五、由于电子制造业的链条极长,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企业复工时间参差不齐。就算你成功开工了,你的上下游都没开工,意义也不大。加上目前不少物流运输不畅,货物和产品也很难运送到客户手中。
六、资金链紧张。企业不能复工就没有收入,然而工资、房子、利息等支出是少不了的。在产业链中,上游厂商掌握话语权,而下游的分销商、贸易商往往必须承担较长的放款周期和资金压力。
七、商务大面积违约风险。由于疫情导致的无法复工,有可能会造成大批的商务违约问题。订单无法完成、款项无法支付,或者货物无法运输等问题都会存在。不少企业都需要重新调整自身的年度计划。值得一提的是,疫情属于“不可抗力”,中小企业应该结合各地方政策从法律角度来进行风险规避。
政策扶持与自救
2月9日,工信部印发通知明确将采取全力保障企业有序复工复产,进一步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财政扶持、金融扶持、创新支持、公共服务,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等六方面20条措施。
2月11日,针对企业复工复产的难点痛点,工信部提出分类分批推进企业复工复产、保证运输链正常运转、充分发挥大企业的表率作用、加大对中小企业的帮扶力度、优化政府公共服务等五项应对措施。除此之外,各地也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出台了各种政策细则。
国泰君安证券通过对疫情期间的企业扶持政策进行回顾后认为,目前的政策对于中小企业渡过一个季度左右的困难期具有成效。
推动企业复工复产,离不开各级各地政府的有力指导和保障,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守望相助,更离不开企业的“自救”,以及“变危为机”实现自身的发展壮大。
对此业内人士指出,企业目前应积极调整经营策略,与上下游合作,将疫情防控带来的影响降到最 低。各企业需要重新评估消费节奏,把握合理库存,并做好新形势下的消费引导,通过改善产品结构抓住当前消费市场的核心需求。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