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承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3年年会于3月25至27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召开。本届论坛主题为“经济复苏:机遇与合作”。
CDF TALK是论坛推出的创新演讲环节,以“一起向未来”为主题,邀请嘉宾分享他们对所在领域的未来趋势及挑战的思考。
在 CDF TALK环节,施耐德电气董事长、首席执行官赵国华围绕能源和气候问题进行了分享。
发展和能源是紧密相关的,能源是通向现代化生活的‘通行证’。——赵国华·施耐德电气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以下为演讲内容记录
“ 我从1993-1999年一直住在北京,可以说我也是个北京人。每次回到北京,我就想到雨燕——北京的雨燕,我就像一只雨燕一样再次回到北京。
不过今天,我的话题不是关于过去在中国的经历,而是关于能源和气候。”
01
能源是通向现代化生活的“通行证”
“如果我们放任气温上升,我们将没有未来。”
1993年,我来到中国,开创了施耐德电气在中国的业务。我接受了这个美好的挑战,我想到中国到处走走,了解这个地方。很快,我就意识到中国是一个非常大且多元化的国家,从城市到乡村,每个地方都有所不同。
所以,这6年不管工作中还是休假,我都是在探索中国。通过面包车、桑塔纳出租汽车、火车、公交车等各种交通工具,我试图去了解什么样的解决方案可以帮助那些生活在中国各个地方的人们。
那时的中国正处于发展初期。30年过去了,现在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为先进、最具创新力的国家。我也非常荣幸能亲眼见证并亲自参与这个历史进程。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我知道发展的每一步都会遇到挑战和困难。
此外,发展和能源是紧密相关的。如果你要发展,你就需要能源。我认为,能源是通向现代化生活的“通行证”。
世界上75%的碳排放都和我们生产能源、消费能源的方式有关。现在,世界上仍有8亿人无法使用能源,有26亿人无法稳定地使用能源。
如果我们放任气温上升,地球将没有未来。我们可能会面临气温上升4摄氏度的情况,这意味着未来30年,50%的全球人口将会生活在不适宜生存的地区,其中一些不适宜生存的地区就在中国。
作为能源科技企业,施耐德电气每一天都在和全球最大、最可靠的机构合作,努力寻找气候问题的解决方案。其实答案非常简单:我们需要用3倍速度、3倍力度进行减排。
为什么是3倍速度?
因为我们今天所建造的一切高能耗高排放设施,在未来五十年里都会成为减排的负担。所以,一切设施都应该以零排放为标准。
为什么是3倍力度?
如果我们把所有公司和所有国家所做的减碳承诺综合计算起来,到2030年就能够减少40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而要实现1.5度的控温目标,则需要3-4倍以上的减排量。
有些地区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明白彻底重建能源系统的重要性。比如在中国和欧洲,70%-80%的能源投资都用以发展清洁科技。我们必须改造能源世界,才能实现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平衡,让所有人受益。
02
数字化+电气化
“能源转型其实是从需求侧驱动的。”
目前有关能源的讨论,大部分时候都围绕供给侧展开,涉及核能、非核能、煤、石油、天然气、可再生能源。总之,90%的讨论都是关于供给侧的。
但回顾历史,能源转型其实是从需求侧驱动的。汽车变成了电动的,是因为比亚迪或特斯拉这样的公司设计出了电动汽车,它们比传统汽车更好、更有竞争力、吸引力、更有趣。楼宇的电气化是因为热泵比燃气或者燃油供热的效率要高3-4倍。施耐德电气的角色就是在需求侧进行减碳。
为了实现需求侧的减碳,我们有两个关键的手段。
第一个是数字化。当你想到数字化的时候,首先会想到数字化的第一个篇章——互联网,而最近新篇章是物联网。物联网将我们和周边所有的“物”,包括家庭、建筑、城市、基础设施等连接在一起。这意味着效率的提升。
第二个具有颠覆性意义的手段是电气化。电气化是实现脱碳的必由之路。数字化+电气化将为我们带来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因为这个模式既是高效的,又是脱碳的。未来的世界应该是数字化+电气化的,也应该是智能的和绿色的。
说到电力,有人可能认为这是一种传统的技术。但现在我们所说的是电力4.0,意味着所有一切都变得智能。大部分的电力都来自低碳能源,比如可再生能源、核能,并通过智能电网进行协调。
全面的数字化是实现这一切的基础。通过物联网可以连接我们周围的一切:家庭的每一件东西、建筑里的每一件东西、工厂里的每一个设施。这样,数据就能上传至云端,并整合成过去不存在或者不可及的大数据。基于大数据,现实世界的物理设施可以对应其数字孪生,任何人在任何地点都可以进行运营。这样的操作效率更高,安全性和韧性也更高。
要让数字化再上一个台阶,从而实现真正的万物互联互通,我们至少还要完成五个方面的融合。
首先是能源和自动化的融合。如果希望能效更高,就必须实现自动化。
第二,需要实现万物互联,每一个终端都要有其在云端的数字孪生。
第三,实现整个生命周期的融合。从设计、建造到运营,循环往复。
第四,从传统的分散式管理,即一栋栋楼、一个个厂,到统一的运营中心。充分利用公司的规模和实力,让能效最佳的站点为其他站点提供参考。
第五,一旦实现了需求侧的数字化,我们就能通过大数据分析获得最清洁和最经济的能源,变得更加高效和低碳。
03
应对气候变化离不开合作
“我想邀请大家一同来探讨创新性的、开放性的
解决方案。”
应对气候变化离不开合作,而数字化大大加强了我们的合作。
把公司内所有的资产、运营、能源、碳排放整合到统一的数据集成中心时,将释放所在生态系统的潜能。所有人,包括软件工程师、资产管理者、工厂管理者、操作员等,都能发挥更大的价值。
比如,操作员可以通过增强现实设备获得更多数据,现场操作也更加高效和安全。数字化也可以让供应商融入供应链管理,使他们在任何时候都提供最高效的能源。
以施耐德电气为例,我们作出了雄心勃勃的承诺,并通过了SBTi(科学碳目标倡议组织)的审核。我们希望在2030年实现自身运营层面的零碳,到2040年实现端到端价值链的碳中和。同时,我们承诺在未来三年帮助供应商减少一半的排放。这就需要借助我们的技术和生态系统。
目前,我们每年帮客户减少1亿吨的碳排放。在过去的很多年当中,我们让全球5000万无电或陷于能源困境的人群获得了绿色的电力、绿色的能源。我们的教育项目培训了100万人如何使用新能源。
你可能会说,这种转型很难。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没见过这种技术,或者这些技术不那么适用。我想分享一个案例。在世界上环境最极端的地区,南极和北极,我们曾运用过这种技术。
15年前,我们和一个比利时科学家启动了全新的项目,建成了南极洲首个零碳科考站。我们当时就实现了全面的数字化。这个科考站在没有人的时候会自动进入休眠状态,当有人回来的时候再重新启动。这个项目在过去的10年里一直在运营,不产生碳排放、不烧油。
如果我们证明了在南极洲这样艰苦的环境中都能够做到零碳,那么我们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可以做到。这些技术现在价格合理、可行性强。
最后,我想发出一个邀请。
上世纪90年代在北京的时候,我有时周末出门,看到那些做北京菜的小餐馆前面都写着“欢迎光临”,意思是欢迎来享用我们的食物。
我们在中国有30家工厂和物流中心。在此,我邀请大家实地考察其中任何一家,他们正在应用这些技术。
我想邀请大家一同来探讨创新性的、开放性的解决方案。谢谢大家!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