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国产芯片概念反复活跃走强,各路牛股轮番表现,成为资本市场的大风口。年末,紫光系疯狂“扫货”,股价狂飙,将芯片之风越刮越旺。近期,紫光控股先后大举买入联想控股、中芯国际,股价在两天内一度暴涨120%,引发各界猜想不断。
向来善于资本运作的紫光系曾通过产业并购发展壮大,如今更是在资本市场动作频频,意欲快速扩大产业生态圈。不过,也有观点质疑,不差钱、业绩差的紫光系能否通过资本运作支撑起中国芯片做大做强的重任。作为资本和专利密集型产业,芯片行业崛起最终要靠内功。在专利储备、并购整合等方面,紫光集团还需要克服诸多挑战。
紫光系热衷“炒股”
紫光控股在港股市场掀起一轮凶猛的资本运作。紫光控股近日发布公告称,于2017年12月19日至22日合计增持联想控股451万股,占后者流通股超过5%,耗资约为1.354亿港元(不含交易成本)。此外,紫光控股于12月22日在公开市场进一步购入415.9万股中芯国际股份,占中芯国际已发行股本约0.08%,总价4936.8万港元,每股购入价平均为11.87港元。
对此,紫光控股解释,该公司于2016年末开始进行交易活动,并将金融投资纳入公司日常业务范围。紫光控股母公司紫光集团董事长赵伟国也表示,举牌联想控股主要是基于财务考虑,认为联想控股被低估。至于战略投资方面,目前还没有考虑。
据介绍,紫光控股前身是1984年在香港成立的日东电子设备有限公司,主营SMT装备设备的生产销售,2000年在香港主板上市,股票名为日东科技。2016年2月,紫光集团入股之后,日东科技改名为紫光控股,成为紫光集团在海外控股的一家上市公司,也是其在海外的主要投融资及资本运作平台,并在此后频频涉足资本炒作。
2016年12月2日至2017年6月30日期间,紫光控股在公开市场购入1076.6万股中芯国际股份。2017年10月9日至11日期间,又出售517.75万股中芯国际股份,紫光控股通过此番操作获利681.07万港元。
不仅如此,紫光系在A股市场也热衷“炒股”。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12月27日,除了旗下紫光国芯(002049,诊股)、紫光股份(000938,诊股)、*ST紫学(000526,诊股)3家A股上市公司,紫光系还出现在26家A股上市公司中,并位居部分公司前十大流通股东之列。
并购狂人的“成绩单”
紫光集团是清华大学旗下清华控股的成员企业,是中国大的综合性集成电路企业,全球第三大手机芯片企业。赵国伟曾表示,未来要做3000亿元产业投资和并购基金,芯片业务总产值进入世界前三,成为芯片巨头。
为了完成上述蓝图,紫光集团近年来进行了大规模的产业兼并:18.7亿美元买下展讯、9.07亿美元收购锐迪科、25亿美元控股新华三、6亿美元拿下半导体封测企业台湾力成25%股份等;还结盟英特尔、西部数据和惠普等业界龙头成立合资公司。
在并购美光科技等遇阻之后,紫光集团转而大手笔投资建厂,与连云港(601008,诊股)、东莞、成都、天津、南京、合肥、厦门等地签约,扩大半导体产业布局。
不过,在资本市场频频获利,一系列合纵连横之后,紫光集团的业绩仍未明显改善:据紫光集团2016年报,截至年末负债合计986亿元,而这一金额年初为521亿元。紫光国芯2017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公司净利润2.13亿元,同比下降22.91%。另据2016年年报,政府补贴占到紫光国芯利润总额的36%。
自主专利研发任重道远
受政策的扶持和大基金的带动,2018年芯片领域的兼并将更进一步,范围或从产业链内部的整合向外部硬件终端等生态圈延伸。但紫光系频繁的资本运作也引发了部分业界人士质疑:“习惯了在资产市场套利之后,还能安心搞实业吗?”“业绩基本靠政府补贴,存储器芯片业务毛利率这么低,假装高科技”等观点开始出现。
赵伟国近日表示,“紫光虽然是通过并购切入芯片产业的,但目前的工作重点已经完全转向自主研发。”
中国芯片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不在一朝一夕之间。与华为长期以来坚持自主研发不同,紫光集团一直在走通过并购与合资合作获得专利技术的途径。不过,芯片是一个地区的核心战略资源,随着中国芯片产业的崛起,海外并购之路将越发艰难。对于紫光集团而言,加大自主技术研发投入,形成核心竞争力仍然任重道远。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