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制造讨论逐渐进入深层,人们的认识从焦虑变为理性,共识在逐渐形成。其中加强国际合作是维护中国芯片供应链安全,促进中国芯片产业成长的重要通道。SEMI(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居龙认为,中国芯片产业需要继续师法行业先进,找准自己的优势而后重点突破,引进国际企业进入中国,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依赖的国际供应链;同时,中国要团结可以团结的友好经济体,建立反孤立主义、反贸易保护主义的全球同盟。
SEMI(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居龙。SEMI官网资料图
澎湃新闻:《中国制造2025》对产业发展的实际作用如何?
居龙:《中国制造2025》的一些目标是很好的。所谓自主可控,不见得是要把所有的环节都自己做,完全不是这个意思,其中还是有合作。就像一台设备,有上千上万个零部件,不可能都自己做。是要掌握一些关键的核心技术,以创新来驱动整个产业链升级。现在产业链里,日本有它的优势,美国有它的优势,韩国有它的优势,台湾地区也有它的优势,欧洲也有一些它的优势,大家各有优势,彼此互相依赖。虽然竞争难免,在某些芯片领域,日本之前强势,后来竞争不过,就放弃不做了,这是由市场规则决定的。所以政府适当扶持、引导是必须的,但完全由国家来主导,也不是特别好,在经济效益上是不是合理?当然要有国家的产业安全考量,这个要有平衡。
但有些产业,被国家保护得太久了,会越来越弱,没有竞争力,在国际上就完蛋了。从半导体产业发展史看,国家必须要投入,美国政府一开始也支持半导体,因为它对经济、科技、军事、国家安全非常关键。过渡期内的保护是需要的,因为这个行业的门槛太高,需要政府来帮忙、引导。各个国家、地区都有类似的政策做适当的保护。美国反倾销法也是这么考量的,要保护一些特定行业,像农业。但这要有限度,要有规则,要有依据。到了某一程度,就必须让市场来决定,这个产品是否有市场价值,技术是否世界一流,成本是否有竞争力。
当然也不是说到2025年,再过7年就可以完成这样一个很辉煌的目标,很多产业、很多技术需要慢慢积累,七年的时间其实不够。所以科技部重大专项已取得一些成果,应该持续长远的规划。
澎湃新闻:融入国际产业链,我们有什么比较优势?如果不能全产业链发展,我们应该侧重发展哪一段,在芯片行业将来能不能形成我们的杀手锏,让别人离不开?
居龙:我们应该先从应用着手,中国是全球半导体最大的市场,很多应用在中国做。可以从应用端来驱动一些技术,这是我们的优势。然后可以制定一些标准,靠标准带动产业发展。然后再发展一些关键性的产品,目前也看到了一些产品,比如说我们在5G的应用,应该会走得比较远。因为海外在5G技术上的优势还没那么明显,在架设基站,或者频宽的分配上,中国应该会有一些优势。这个业务带动起来的话,我们估计能走得顺当一点。其他几个产业链,设计、制造、设备材料,都是要去发展的,但要有耐心,要有选择性。目前我们应该可以加强设计,因为设计和应用是息息相关的。我们了解应用的需求,芯片设计我们的确有一些突破。
制造业也是该做的,但制造现在有很大的挑战,做制造的都是世界巨头,不好做,要慢慢来。就以存储器来看,这个行业二十年前还有二三十家。在中国开始投入,只剩下三四家在做,这是一个产业自然淘汰的结果。因为它的门槛太高,要有大量资金、技术、人才的投入。为什么其他公司做不下去?因为无法竞争了,目前中国要干这个伟大的事业,需要有耐心。目前主要看竞争对手的策略怎么样,要是竞争对手的策略有什么错误,或者我们有什么新的技术突破,那是有点机会的。但所谓弯道超车,在赛车上也许可以,从技术角度上来讲,好像不太容易。比如说通信最难的是高速的传输,那需要很长久的时间积累,需要做模拟,需要做很多高端的设计。如果我们找了一个最难的点去突破,这无疑是最难的路,何必呢?找一条比较容易的路先走起来。制造领域,现在日本、美国都做不下去了,都无法竞争了,但如果我们说自己一下子就能够突破、能够超越,这也不太实际。当然目前我们还有一些做得比较不错的成果。
澎湃新闻:光刻机这些技术不好追赶是财务原因还是技术原因?
居龙:主要是因为一些关键的光学技术难度很大,因为最先进的设备需要跟最先进的制造工艺来配合,在开发最新机台的时候,要跟最先进的制造公司来配合。现在生产芯片的机台的研发,要跟英特尔或者三星这些最先进的厂商合作。相应地,他们不会跟技术比较落后的厂商来合作。最新的光刻机技术,要根据半导体制程的工艺需求来开发,这两个是要互相合作的。所以强者越强,最先进的制造厂,可以拿到最先进的技术、最先进的设备。同时最先进的设备厂可以拿到最先进的制造需求,你要知道怎么来设计制造商需要的设备。
澎湃新闻:中国设备企业很难赶上?
居龙:目前差距的确很大,但必需要持续投入。也许参考韩国的经验,先从一些非关键的部件做起,培养能力,然后继续观察行业技术趋势,积极坚持研发创新。要先把基本功练好,因为一台高端设备(尤其是光刻机)包含很多很多的零部件模组,牵涉电子、电机、电力,机械、光学、化学、材料,软件等技术领域的专业,并且要具备系统整合的能力。从一些零部件开始切入做,我觉得这个是比较可行的,当然也要掌握市场机会,从技术门槛没那么高的一些零组件开始,从这里入手比较容易一点。我还想再强调一下,国际合作是关键的成功要素,虽然说现在受到国外围堵,但是我们更要设法去突破,寻求一些国际合作。这个技术国外累积那么久,很多人才是在国外,必须要去寻求国际合作。我们要耐心去做这个事情,不要急功近利,这很关键。不能全部都闭门造车,必须要借用人家已经有的成就,找到合作共赢的契机。
澎湃新闻:你怎么看半导体领域的中外合资公司?
居龙:搞合资这是一条可行的路,让国际市场,国际产业感觉到中国有合作的利益,这样国际的公司能够到中国,然后更本土化,这是一个方式。我跟海外的厂商聊的时候,他们都很担心他们的IP能不能受到保护,我跟他们讲,IP保护是你该做的事,去哪一个国家,去哪一个地方,跟哪一个人合作,都必须要为了公司的利益负责,你要有一些措施。哪些技术可以拿过来,哪些不可以,你自己做决定,但不能一概地讲到中国,就说IP会被盗,这种讲法是不对的。
到任何国家,跟任何公司合作,这种IP被侵害的可能性都有,就看你怎么签约,怎么跟人家达成合作协议。美国也不是没有这种事情发生,员工离职把一些东西带出去。中国也是禁止这种行为的。这种事情发生的话,就用法律途径解决。当然我们也要遵守、加强法律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让国际公司来这里做合作更放心,这是国家可以做的事。现在华为对自己的知识产权也是保护得很严格,进到他们公司里去就会有保护措施。它跟国外其他公司合作,也有很强的保护措施。所以,一方面要持续我们开放的高度,然后更国际化,寻求更多的国际合作。即使被打压,即使被围堵,还是要去做,不能人家说不行,那就停在这。
澎湃新闻:很多技术如果想在中国进场的话,会不会受限制呢?
居龙:这个限制有的,即便民用方面也有,每个国家都要保护自己的产业,所以中国保护自己的产业无可厚非,但不能违反市场规则,不能过度保护,过度保护等于害了这个产业。有些产业技术含量不高,像美国对它的农业是非常保护的,美国进口一些农产品是有进口关税的,很多国家也都在做。因为这个行业的技术门槛不高。但技术门槛很高的行业如果过度保护,就会害了这个产业。所谓开放,都是很难做到百分之百开放,因为各个国家都有国内压力。但半导体产业非常关键,我们在技术上落后太多。
美国、日本、欧洲各有优势,但是他们也是在往前走的。在政策上重视是可以推动产业,像美国在前年出的总统报告,一些产业界的人士给总统做报告,也提出要继续对高科技产业重视,美国也在做这个事情。所以政府推动无可厚非,在程度上要拿捏好,然后对国际产业界解释清楚,媒体在国际发声的时候要讲清楚一点,不要太高调,可以绅士一些,在别的国家、别的地方要低调,要传达出希望大家支持我们的信息。
澎湃新闻:在半导体这块,我们有没有机会掐那么一段,让别人一下子无法替代?
居龙:目前好像没有,因为我们的半导体产业起步的时候也是找一些比较容易的,门槛比较低的先进去。IP比较容易做,手机处理器比较容易做,买一些IP就可以做起来。要是说哪一个环节非中国不可的,我没有想到,目前也看不到有这个趋势,或许将来有些技术环节有可能吧。
澎湃新闻:那只能往前看了,跟在后面追出个杀手锏的希望不太大?
居龙:对,找一个新的创新来突破。这个大家都在想,美国也在想,大家都想要超前,所以科学的研究还要做,没有停顿。现在半导体产业在美国比较成熟,它不做半导体制造业,因为它无竞争优势,但它的技术研究没有停顿。它在存储器上可能落后,英特尔现在在制程上也开始落后了,因为台积电、三星都赶在它前面。但美国人的创新还是继续往前走,就像人工智能,新的存储器技术,新的架构还在继续做。现在新兴市场中国走得挺快,把半导体技术应用在LED、光伏领域比较领先,面向新兴市场,传统成熟的工艺运用到新兴的市场还是有一定的成本优势。中国可以制定一些标准,这些标准是由市场产业来决定的,掌控标准对将来技术的掌控会有一些优势。那我们就有一个制高点。
澎湃新闻:芯片领域有很多不妥的说法,需要注意的是什么?
居龙:譬如举全国之力,不惜任何代价来发展半导体产业,这个是不现实的。这样讲,更让国际产业界产生顾虑。等于说以国家投入发展这个产业,这是比较敏感的话题,对于国际产业界有不好的效果。这个市场是一个开放的市场,这个产业是国际性的产业,我们要融入国际半导体产业,在讲的时候要稍微去政治化比较好。虽然在它的背后,政治因素是很大的,我们必须从全球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说起。
澎湃新闻:半导体领域对外资的吸引力,还存在吗?
居龙:我并没有看到国外大厂减少对中国的投入,他们都在考虑投资,对于中国市场的重视度我觉得并没有下降。譬如很多国外大的设计公司在这边都有投入,即便台积电这样的制造企业也会来投资。他们的顾虑多少会有,但并没有减缓脚步。甚至有些设备制造商、材料制造商,通过我们的接触,他们也在考虑中国的投资。我跟他们讲,在中国的策略,不仅要卖产品、服务客户,还必须要考虑其他因素,在中国寻求合作伙伴,在中国做更多的研发,在中国做更多的制造。让整个产业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依赖。这时候就很难出现那种损人不利己的事。通过国际开放,让国际产业链包容中国的崛起,这也有利于全球产业繁荣。
我曾说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相对而言,前半句是对国际产业的呼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公平公正的竞争游戏规则,加强产业链沟通对话,寻求合作共赢,后半句则更适用国内产业的自我勉励,要积极创新,开发核心技术,共谋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