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已经习惯了在前十榜单中看不到日本厂商。
日本企业毫无意外地缺席前十名单
由于各机构统计结果有差异,前十榜末的几名有时候并不一致,现在可追溯到日本厂商最后一次出现在全球半导体公司前十名单中,还是在2018年,当时尚未拆分的东芝位列第八。
与一度占据前十半壁江山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日本大型半导体公司在2000年以后每况愈下,在产业界的影响力一日不如一日,以至于在2019年日韩贸易发生争端时,日本当时拿得出手的武器只有半导体上游的原材料,在芯片产品这个层级,日本没有什么筹码可以去制裁韩国。
全球前十半导体公司
日本半导体产业的兴衰值得反复研究,中美日对此应有不同的解读。对美国而言,这是一个成功的案例,有效限制了威胁到帝国信息技术产业地位的竞争对手的发展,可以借鉴和复制;
对日本而言,这是一个惨痛的教训,美国的打压、整机产业的溃败叠加对于“精益求精”技术路线的迷恋,以及全球信息技术格局的变化,让日本半导体产业的辉煌只能成为故纸堆里的回忆;
对中国而言,殷鉴在前,顺从配合美国的产业配给机制很难换来发展空间,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原动力来自于整机市场的活力,只要确保半导体下游的各类整机制造业足够活跃,中国半导体产业就不畏惧任何外部的限制与冲击,就有发展起来的战略空间与资源储备。
站在现在的时间点来看,全球前十大半导体公司已经没有一家日系公司,日本半导体产业崩塌之彻底恐怕也超过了美国当年制裁时的目标。
美国对日本半导体产业的制裁,大约持续了十数年,始自1980年代早期,在1990年代中期日本半导体走出自由落体曲线后,美国则逐渐取消了对日本半导体产业的制裁。
1983年2月,美国半导体产业协会(SIA)出具报告,指责日本半导体产业的成功是由于日本政府的保护和帮助,这违反了“自由贸易”原则。对“国家安全”的担心,也令一些美国政客提高了警惕。
1983年,美国科学基金会(NSF)制定了一项有关美国和外国的技术评估比较计划,其中就包括“日本技术评估中心计划”(JTECH Program),并为此建立了日本技术评估中心(the Japanese Technology Evaluation Center, JTEC)。制定该计划的背景就是:“美国的科学和技术领导力正在遭遇来自日本的挑战”,许多政府和私营机构寻求制定有助于维持美国竞争优势的政策,因此需要了解美国相比其他国家的优势和劣势。
JTECH计划的目的是评估日本特定技术领域的研发现状和优势,并将其与美国进行对比。JTECH计划所形成的报告主要包括“关于日本先进技术探索性研究(ERATO)的小组报告”、“关于日本电信技术的小组报告”、“关于日本计算机科学的小组报告”、“关于日本先进传感器的小组报告”、“关于日本先进材料的小组报告”,以及“关于日本生物技术的小组报告”等。
1985年签署的《广场协议》并非只针对日本一国,也不是只针对半导体产业,而是美国为应对贸易赤字胁迫德、日、法、英四国的汇率升值,日元由1985年2月的1美元兑260.7日元升了116% 至1988年11月的121日元,短期快速升值,自然影响出口。但是当时日本政府应对过度,为了减少日元升值对经济的影响,日本政府将利率由5%减至2.5%,以刺激经济增长及阻止日元过度升值,但却未能适时调整,从而引起资产泡沫。为遏止经济过热,日本于1989年初开始加息,而资产泡沫便于1990年爆破。
这期间,在1986年美国与日本签订《美日半导体协议》。协议要求日本增加从美国进口半导体产品,在1991年签署的第二次协议中甚至明确要求提高美国半导体产品在日本市场上所占的比重至20%;增加定向进口美国芯片之外,还要求日本减少对美国的半导体产品出口,日本企业需要依据其成本价格制定海外销售价格,在美国市场的销售价格不得低于其生产成本。
除了上述两个著名的协议,美国还对日本典型企业进行打击,例如1987年通过的《东芝制裁法案》,因东芝向苏联出售四台精密机床而禁止东芝所有产品向美出口2至5年。更早则有对三菱和日立进行“钓鱼执法”,在《美日半导体协议》签订之前数年,美方故意把美国企业的机密资料发给日立公司高管,指称日企窃取美国技术。
根据田正《<日美半导体协议>冲击下的日本半导体产业发展》:《日美半导体协议》的执行时间长达十年,对日本半导体产业的后续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日美半导体协议》的执行过程中,日美之间发生诸多争端。首先,《日美半导体协议》签订后,美国半导体产业协会指责日本半导体企业通过第三国向美国市场实施倾销。受此影响,美国政府对日本的电脑、彩色电视机及电动工具等三类产品征收了惩罚性关税。
其次,美日两国政府围绕“数值目标”问题的争议持续不断。第二次《日美半导体协议》中明确规定了20%的数值目标,美国政府认为,既然签订了协议,就应按照协议要求行事,将协议内容贯彻到底。为此,日本政府甚至介入其中,通过“行政指导”的方式促进日本企业扩大对美国半导体产品的购买,以达到20%的数值目标。
这种设定“数值目标”的政策手段对日本半导体企业的经营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使日本高科技企业针对中央处理器(CPU)等核心技术进行研究开发以及增加设备投资的动力减弱,导致了日本半导体企业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的半导体产业竞争中丧失优势。
但从日本半导体产业数据来看,美国对日本早期的制裁,并未产生明显效果。1985年《广场协议》签署时,全球前十大半导体公司中,有五家是日本公司,到1990年底,这一数字变为六家,而且日本公司占据1990年前十榜单中的前三位置。
不过这也是日本半导体产业最后的辉煌了。那么是泡沫经济破裂导致的日本半导体企业开始滑坡,并经历失去的二十年?
在我看来,泡沫经济破裂对日本半导体产业有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仍然是美国对日本的一系列制裁削弱政策,以及日本政府与企业的应对失误。在日本企业感受到的是美国政府的直接打压,感受不到的是美国大力扶持韩国与中国台湾地区的半导体及其下游产业,一方面严格打击日本厂商涉美的知识产权侵权,一方面又“纵容”韩国厂商偷师日本,正面进攻与侧面瓦解两策并举,在这种情形下日本厂商能够力撑十年而受损有限,已经是个奇迹。
从受损有限到全线崩溃,来自两个方向的攻击让日系厂商难以维系之前的局面。一个是在存储器领域被三星、海力士击溃,存储器产品占全行业市场价值的1/5左右,影响巨大;另一个更重要的是整机市场的溃败,不仅没有抓住移动互联时代,实际上在PC和家电时代的家底,也几乎败光,失去了下游应用市场的滋养,日系半导体企业的版图自然要大幅缩水。
此外,日本厂商因循守旧,对于新模式与新技术的尝试总是显得战战兢兢,如今在无晶圆模式为主导的产业格局下,日本厂商既缺乏代工厂,又少见设计公司。材料与设备这些需要“长期技术积累”的半导体上游市场固然有较深的护城河,可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日系半导体产品公司仍然找不出在新时代生存的方法,又怎么能保证这些护城河具有足够的防护作用呢?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