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安徽省首个12英寸驱动芯片项目——合肥晶合集成电路有限公司正式开始试产,项目达产后可实现4万片12英寸晶圆的月产能,年产值约35亿元。这也是安徽省最大的集成电路产业项目。
皖首个12英寸驱动芯片项目试产
合肥晶合集成电路有限公司,是安徽第一家12吋驱动芯片晶圆代工企业,项目总投资128亿元人民币,为合肥第一个投资超百亿元的集成电路项目。
从一个笨重的晶锭,到一片光彩可鉴的薄薄晶圆——集成电路被誉为“工业之母”,从设计到晶圆制造再到封装,产业链上投资难度最大的就是晶圆代工。
新站高新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缺屏少芯”一直是“中国制造”不可回避之“痛”。从2008年京东方6代线落户合肥开始,再到8.5代线和在建10.5代线,合肥的平板显示产业的发展打破了世界产业的格局;这次晶合项目的试投产,将突破驱动芯片依赖进口局面。
“这个项目的投产不仅仅对我们平板显示产业是一个促进,特别是我们集成电路产业,作为一个龙头带动性项目来说,它的投产和竣工标志着我们集成电路产业最重要的环节取得突破。”
该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新站高新区的服务,让企业能够作为市场的主体,不断地发展壮大,带动更多的集成电路和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到我们开发区、到合肥、到安徽来投资,形成更大的产业规模,更好地和世界经济融合。
今年年底实现每月3000片的产能
记者了解到,晶合项目试投产之后,再经过可靠性测试和产品认证等环节,今年10月,“合肥制造”的晶圆就可以实现量产,到今年年底实现每月3000片的产能。到2018年底,可实现2万片的月产能。
合肥晶合集成电路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项目针对国产面板驱动设计专业芯片,开发特色工艺,使面板驱动芯片的设计、制造和使用全部在合肥实现。
“它的杠杆效应比较强大。合肥晶合项目的完成,代表着我们在面板驱动芯片方面,能够把原先国产化由零,在五年内提升到30%。二期项目正紧锣密鼓地在讨论,二厂已经建设完成,到时候确定做什么产品,我们就可以布置无尘室,把产品装机。”该负责人说道。
据悉,“十二五”时期,我市做出了全力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的重大决策,集成电路产业对合肥来说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产业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
全市现有集成电路企业近百家,产值近200亿元,在建重点项目总投资超过400亿元,在谈项目总投资超过1700亿元。目前,合肥已初步形成了设计、制造、封装、测试、材料、设备等完整的全产业链,成为全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速度最快、成效最为明显的城市之一。
相关链接
合肥综保区两年“井喷式增长”
作为安徽省外向型经济的重要载体,合肥综合保税区自2015年6月29日封关运行至今的两年时间里,着力打造以新型平板显示终端产品制造,集成电路产品制造、电子信息元器件出口加工、智能装备制造等为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工基地;以进出口贸易为主的国际贸易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商品展示交易中心。
两年来,园区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业务开展等各项工作进展顺利,一大批保税加工、保税服务和保税贸易项目落地建设。今年1-5月,合肥综合保税区完成进出口额4.07亿美元,较2016年全年的3534万美元,增长约1051%;实现税收15004万元,较2016年全年的7357万元,增长约104%。
各项指标均呈现出爆发性增长,特色和优势不断显现,逐渐发挥出对外开放平台的突出引领作用,同时又与地区产业发展充分融合,对合肥市发展平板显示、集成电路等优势产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