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5月13日,美国商务部一纸禁令在全球芯片圈投下重磅炸弹:全球禁止使用华为昇腾系列AI芯片。消息一出,有人惊呼“芯片战争升级”,有人冷嘲“技术霸权”。
今天我们扒开表象,聊聊这场禁令背后,全球芯片产业正在经历的生死博弈。
图源:豆包AI
01
比起喊口号式的站队,从业者更关注一个核心问题:为什么是昇腾?
这是一场关于“国家安全”的技术管制,但细看细则会发现,其核心逻辑是“用美国法律重新定义全球芯片的合法性”。
此前美国对华为的制裁多聚焦于“断供芯片制造设备”或“限制代工”,但此次新规直接瞄准“使用场景”——哪怕企业合法采购了昇腾芯片,只要涉及美国技术或关联方,都可能被追责,最高面临20年监禁。例如,昇腾芯片的制造若用到美国设备或软件,其下游用户即使身处第三国,也可能被认定为“协助违规”。
被禁的昇腾910B、910C等芯片,是华为对标英伟达A100/H100的高端AI训练芯片。据数据统计,2024年昇腾芯片已占全球AI芯片市场2.6%,位列第四。昇腾910C的算力在特定场景下的推理性能接近英伟达H100的80%,而成本仅为后者的一半。
美国此举意图掐断中国大模型训练的“粮仓”——若无法使用昇腾,中国AI企业可能被迫转向性能更低的国产替代品。
02
禁令背后,藏着中国芯片产业硬核的突围剧本。
技术层面,华为昇腾虽然距离英伟达的3纳米还有差距,但通过3D堆叠技术,性能差距缩小到15%。另外,华为把AI框架昇思MindSpore和昇腾芯片深度绑定,形成“软件+硬件”的生态闭环。这让我想起当年安卓系统对抗iOS的打法——生态才是终极武器。
市场层面,华为昇腾先在国内互联网大厂站稳脚跟:阿里云、腾讯云的数据中心里,昇腾服务器都有布局;再杀入东南亚、中东市场,用性价比抢下智慧城市、自动驾驶等场景。2024年昇腾在沙特的出货量暴涨,当地工程师直言:“我们不需要最尖端的芯片,但需要稳定供应。”
生态层面,华为联合中科院、寒武纪等机构共建“国产AI算力联盟”,推动昇腾与国产服务器、云计算平台深度适配。2024年,昇腾在中国AI训练芯片市场的份额已达35%,成为英伟达的最大替代者。
但荣耀背后也有隐忧。参考《环球法务》的深度报道,昇腾芯片在高端制程上离不开ASML的EUV光刻机,而荷兰政府在美方施压下,已暂停对华出口许可。这就像打游戏时,你技术练到家了,但装备还被卡脖子。
华为的路线很明确:用软件优化+生态捆绑,把国产芯片从“能用”变成“好用”。但长期看,若无法突破EUV光刻机等核心瓶颈,昇腾的算力天花板仍难打破。
03 未来的“芯”战场,全球化已死,区域化当立?
美国的“长臂管辖”正在重塑全球半导体秩序,但这场博弈可能催生三大趋势:
1全球供应链“区域化”
中国加速建设自主产业链,2025年计划实现70%芯片自给率;欧盟推出《芯片法案》,砸430亿欧元扶持本土制造;美国则通过《芯片与科学法案》吸引台积电、三星建厂。全球芯片业从“分工协作”转向“各自为战”。
2AI芯片“场景化”
为规避制裁,中国企业转向专用芯片(如自动驾驶、物联网AI芯片),这类芯片对制程要求较低,且更易实现国产替代。例如,地平线的征程5芯片已搭载于比亚迪、理想等多款车型。
3技术标准“割裂化”
中美可能形成两套技术体系:美国主导的CUDA生态 vs 中国推动的昇腾+开源框架(如MindSpore)。开发者被迫“选边站”,全球AI创新效率或将下降。
04
美国对昇腾的封杀,本质是担忧中国AI算力威胁其技术霸权。但历史证明,封锁从不能扼杀创新。
这场博弈的终极启示或许是:当技术成为大国竞争的武器,全球产业链的“韧性”比“效率”更重要。华为昇腾的故事,正是中国科技企业在极限压力下寻找“第二增长曲线”的缩影。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