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行业波动时,IDM模式成了“定海神针”!最新慧聪研报数据显示,19家垂直整合(IDM)模式IC上市公司,连续三年营收正增长比例超57%,2024年达63.2%,在芯片行业起伏中展现惊人稳定性。
其中,闻泰科技营收143亿元,士兰微利润增长36.7%,立昂微毛利率由负转正。全产业链布局是否正成为长期竞争的“护城河”?本期为您深度解析IDM模式的韧性密码。
一、数据:超六成企业稳健扩张,盈利承压但改善
市场常有议论,认为重资产的IDM模式在“轻设计”和“专代工”的夹击下略显“传统”。但年报数据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营收相对稳健,19家IDM企业中,2024年有63.2%的企业实现了营收正增长。这一比例与2022年持平,且显著高于2023年的57.9%。具体来看:
2024年,2家企业营收增速>40%(如立昂微增115.08%),4家增速20%~39.9%(如捷捷微电增35.05%)。
头部企业规模稳定,闻泰科技营收143.17亿元,华润微营收101.19亿元。
盈利方面,闻泰科技营收达143亿元,士兰微利润增长36.7%,立昂微毛利率成功由负转正。华润微、捷捷微电等也在各自细分领域持续突破。
2024年36.8%的企业利润增长,虽低于设计环节,但较2023年(26.3%)提升;毛利率增长企业比例仅31.6%,反映成本压力。
二、现象:IDM模式抗波动性强,全产业链布局的稳定
与设计、代工环节相比,IDM企业营收波动较小。2023年全球半导体销售额下滑8.2%(SIA数据),但IDM公司仍保持正增长,凸显全产业链布局的优势——从设计到制造闭环管理,减少外部依赖。
慧聪报告指出:“垂直整合模式IC上市公司具备比较完整的生产体系,生产对外界依赖较少,营业收入的波动相对较小。”
IDM企业整合设计、制造、封测,避免单一环节“卡脖子”。如华润微的功率器件产线适配新能源汽车需求,2024年营收逆势增2.20%。
多数IDM企业由分立器件起步,在光芯片、传感器等领域形成特色。例如,卓胜微的射频芯片、三安光电的LED芯片,虽规模不及龙头,但毛利率保持在30%以上。
国家针对功率半导体、传感器等出台专项政策,助力企业技术迭代。
三、深度分析:并非“不香”,而是“更稳”
“IDM不香了”或许是一个误解。事实上,它并非不适合所有企业,而是门槛极高的“奢侈品”。它需要巨大的资本投入、长期的技术积累和对市场的深刻理解。
一旦建成并顺利运转,IDM模式就能构建起又深又宽的护城河。报告中的企业,如华润微、士兰微、闻泰科技等,无不是在功率半导体、模拟芯片等领域深耕多年,其稳健增长恰恰证明了全产业链布局正在成为企业长期发展的确定性方向。
IDM的稳定性背后,是中国IC产业走向成熟的信号。在全球化逆风下,全链条布局降低风险,尤其适合工控、汽车等长周期行业。但挑战亦存:
技术追赶压力:与国际IDM巨头(如英特尔、三星)相比,国内企业在先进制程仍有差距。
资金门槛高:重资产模式需长期投入,如燕东微2024年亏损1.78亿元,反映扩张阵痛。
报告指出,IDM企业“集成电路产品发展速度相对要快一些”,说明这一模式正从“保守”转向“进取”。
四、总结展望:深耕细分赛道,特色工艺领域的定海神针
未来,IDM企业不会“过时”,而是走向差异化竞争。
在汽车电子、工业控制、能源管理等万亿级市场,对芯片的可靠性、稳定性和长期供货能力要求极高,这正是IDM企业的舞台。
它们或许不像AI芯片那样引人瞩目,但却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不可或缺的“工业粮食”。
正如数据所示,IDM模式不是“不香”,而是在新一轮竞争中找准了定位:
它或许不是最快的那艘船,但一定是风浪中最稳的那艘。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