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的概念已经出现了几十年,业界对技术的积累和场景的探索从未停歇。但类比智能手机近十几年的高速发展,AR的进化更显迟滞。
不过,苹果、Meta、小米近期在AR领域的消息,让这个因元宇宙二次爆发的赛道,喧哗之声四起。2023是否能如愿成为AR大年?多年来磕磕绊绊落地的AR,这次能带给我们惊喜吗?
从目前的消息来看,苹果春季发布会预估日期为2023年3月7日或3月14日。届时,发布的新品有望包括AR/VR头显。
相比于苹果AR的“犹抱琵琶半遮面”,Meta更彰显“务实”态度:近日公布了未来四年的硬件路线图。Meta对AR产品定位为实现全天佩戴、并取代手机,根据目前的路线图,Meta正在推进四款AR眼镜的研发。
雷军日前在微博发布了小米无线AR眼镜探索版,并称“希望像小米无线AR眼镜探索版这样的设备可以加速AR时代的到来”。
一举让“元宇宙”之风在全球范围都更加猛烈的Meta,在AR方向的决心不必质疑。Meta创始人兼CEO扎克伯格甚至直言“AR眼镜是‘圣杯’,能够重新定义我们和技术的关系”。
苹果的AR设备可以说是业界当前最期待的产品之一,根据苹果一直以来的带货能力和市场号召力,“叫好不叫座”的AR市场太需要一支强心剂,为下一步的创新和应用提供指引。
AR复苏,目标是下一代计算平台
AR行业在2012年左右开始真正发展,在零星场景进行尝新式应用,然而AR终端设备因清晰度较低、设备较重、软件应用不足等问题发展搁置。
根据艾瑞咨询的汇总分析,在历经前期繁荣和泡沫后,AR约在2016年之后重新进入启蒙期,部分应用脱离终端桎梏率先落地C端,头部及初创企业纷纷入场补充产业空白领域,软件平台、硬件终端等技术齐头并进支撑AR终端设备研发。
近几年,随着软硬件技术的不断迭代,加之疫情影响与对下一代交互模式/计算平台的探讨,元宇宙概念开始火爆起来,头部企业也频繁向市场发声切入AR赛道,新产品定位纷纷锁定C端消费市场。市场多方再次将目光聚焦于AR行业,寻求切入机会,行业迎来快速成长期。
从计算平台的演化角度看,平均每12-13年将产生新的计算平台,移动互联网时代已延续15余年,如今人们已不再满足于现有的计算输入输出方式与交互模式,正在数字化的范围、程度和交互方式等方面寻求革新。艾瑞咨询认为,AR的特性及未来远期发展空间,可实现全环境内事物信息的实时采集反馈,且交互方式更加直接自然,有望成为下一代计算平台。
不过要注意的是,AR真正规模化发展的先决条件尚未满足,仍需网络、云计算、AI等技术的高度配合,以及相关终端设备关键技术及软件技术的融合创新。行业巨头当前在AR方向的创新和突破,尤为更值得关注。
苹果AR,靴子落地?
苹果入局AR可以从2006年申请AR/VR领域的相关专利算起。而传闻已久的代号N301的MR头显项目,也早在2015年就已经立项。虽然这几年并没有什么大战果,但考虑到苹果以往的创新能力、以及对消费者极强的号召力,因此,AR领域的未来,依然可以期待苹果带来改变,比如在感知、交互、软件、算力等方面带来突破。
有消息称,苹果的轻量级AR眼镜因技术问题可能会推迟发布,要推出的AR/VR头显可能会被命名为“Reality Pro”,首款头显设备将支持在AR和VR两种模式切换;支持与iPhone进行交互,当设备未运行VR、AR模式时,可以正常使用iOS的所有功能,短暂地代替iPhone。从目前所传出的定价情况来看,为3000美元(约20730元人民币)或更高,而这更像是“在测试苹果粉丝/AR狂热人士所愿意承受的价格极限”。
苹果对增强现实技术抱有很高的期望,也在全面挖掘其供应链,以使设备大获成功。就在业界对苹果的头显设备翘首以盼时,近日传来消息:苹果选择中国供应商立讯精密帮助开发其期待已久的AR设备,如果消息属实,这将是苹果首次将全新类别的设备交给中国供应商开发。并且台积电和索尼,据传已被选中为该设备开发micro OLED显示屏。
台湾地区经济研究院的科技供应链分析师邱世芳说,中国供应商过去是苹果供应链中的后来者,立讯精密涉足新产品的开发,表明该公司对苹果的重要性。不过,这位分析师说,在全球经济放缓和通货膨胀上升的情况下,苹果的 AR 设备(第一代可能很昂贵)是否会成为热门产品,还有待观察。
4年4款AR眼镜,Meta能否走进春天?
据外媒The Verge报道,在一个面向数千内部员工的分享会中,Meta透露了2023年-2027年期间,包括AR眼镜等在内的元宇宙布局。
从现有信息来看,Meta正在打造三条AR眼镜产品线:不具有显示功能的智能眼镜系列(“Scale”系列);具有简单显示功能,与肌电手环配对的AR眼镜产品系列;代号为Orion的“真·AR眼镜”系列。
今年秋天,Meta将推出第二代配备摄像头的智能眼镜。2024年,Meta将在员工中内测代号为Orion的AR眼镜。2025年,Meta将推出第三代智能眼镜,该设备将拥有显示屏,并且将配备一个肌电手环。2027年,Meta将正式发布代号为Orion的AR眼镜,并且还将迭代此前的产品。
据Meta负责AR的副总裁亚历克斯·希梅尔(Alex Himel)介绍,其配备肌电手环的AR眼镜,便于用户可以通过手部动作来控制眼镜。该设备还将和Meta的社交媒体软件打通,还提供健康监测和健身记录的功能。
从目前的消息看,第三代智能眼镜将成为Meta的重要产品之一。该设备将会配有一个“取景器”的显示屏,可以查看收到的信息、扫描二维码以及实时翻译。至于代号为Orion的“真·AR眼镜”已经研发8年之久,应该将采用更先进的技术,有望将高清的全息图投射到现实世界中。
希梅尔认为,每年市场销售近20亿副普通眼镜以及数亿只智能手表,AR眼镜应用潜力较大。“如果我们能够以合适的价格将优质的产品上架,将会拥有较大的出货量增长。”
小米主打无线、视网膜级显示、微手势交互
日前,雷军在微博上曝光了自家的无线AR眼镜探索版,从公开的技术资料来看,这款产品主要有三大创新:自研高速互联总线(用于手机与AR眼镜的连接)、超清视网膜级显示、自研微手势交互。
在小米看来,现有的AR眼镜,虽然通过算力外置减轻了重量,但必须与计算设备有线连接,影响了佩戴舒适性与空间交互的自由度。
小米无线AR眼镜探索版,实现了与手机的无线分布式计算。基于多设备互联通信技术,小米将自研高速互联总线率先应用于手机与AR眼镜的连接。基于高通骁龙XR2芯片,依靠自研低延迟通信链路及高通骁龙Spaces,手机与眼镜通信延迟低于3ms,全链路延迟低至50ms。
显示方面,小米AR眼镜采用了自由曲面光学模组,由一对MicroOLED屏幕与自由曲面导光棱镜组成。自由曲面表面,也就是没有旋转对称轴的复杂连续曲面,能够在有限的体积内实现复杂的光线反射。
在交互方面,小米认为:单手、小幅度的纯手势交互,可能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因此引入了微手势交互。具体就是借助食指到小拇指的12个指关节,构建起操作区域,通过点按、滑动等手势来进行识别和操作。小米无线AR眼镜与手机连接后,也可以使用手机作为触摸板或手柄进行操作。
除了上述创新,小米无线AR眼镜探索版也注重与生态设备的互联互通能力,实现应用流转体验。这种与多设备之间的互相赋能,或许也是整个智能硬件生态可以联动创新的关键点。
光学显示和计算芯片是AR设备攻坚重点
AR由于涉及全新的光学方案,光学单元成为AR整机最核心的部分,一定程度上决定了AR整机能否规模量产、并推广至消费级市场的可能性。
同时,AR虚实融合的特性更加注重环境感知和交互方式,要求能够快速(<20ms)完成环境信息采集,并融合虚拟图像,而这非常考验AR整机的计算能力。因此,光学和计算两大模块的创新,也有望对AR整机的使用体验带来显著改善。
拆分AR设备的关键零部件可以发现,光学显示单元和计算单元占据了70%以上的BOM成本。其中光学显示单元约占43%、计算单元约占31%,是AR整机最具价值量的两大模块。
图:阵列光波导下的AR整机设备拆解图,BOM占比参考微软Hololens(来源:艾瑞咨询)
光学显示技术处于核心地位
作为以增强视觉感官能力的AR眼镜,天生就与“光”密不可分,光学模组处于AR眼镜产业链中绝对的上游位置。有业内人士指出,使用什么样的光学模组不仅决定了AR眼镜的产品形态,也决定了这款设备的核心用途。也就是说,光学模组的能力与技术偏向,决定了一款AR眼镜产品的功能和舒适度,甚至决定了这款设备究竟是不是真正的AR眼镜。
AR设备远未大面积普及,其实也从侧面证明了目前的光学方案还需继续突破。从国内市场来看,AR光学模组由于涉及全新光学,传统光学厂商正在从光学元器件生产、代工组装业务,积极向AR领域延伸,如舜宇光学(表面浮雕、体全息光波导)、歌尔股份(表面浮雕光波导)、水晶光电(Birdbath、阵列光波导、表面浮雕光波导)等,据艾瑞咨询,这些厂商正处于内部研发阶段,尚未实现规模量产。
而国内初创光学模组厂商在光学设计、量产方面已经取得领先,以布局阵列光波导和表面 浮雕光波导为主,已逐步落地、稳定出货并产生实际订单。
目前,国内AR光学方案仍处于百家争鸣阶段,多厂商开始尝试研发体全息光波导以满足市场需求。
国产计算芯片亟需突破
AR眼镜常常被定位为对标智能手机的下一个超级终端,加之更高清的显示、更多维的信息、更轻便的形态,因此对算力与功耗比都提出了极高要求。
AR设备由于功能复杂需要专用芯片支撑,而计算等功能云化方案还比较遥远,因此要求AR主控芯片,需要满足终端设备性能、功耗、连接、AI等方面的要求,为硬件设备提供操作系统运行、简单的本地渲染、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处理等支撑。
从市面上现有方案来看,高通的XR芯片平台可以说是一枝独秀,还有部分AR整机企业采用的是消费级芯片,例如手机、AIoT芯片作为阶段替代方案。
艾瑞咨询认为,中短期内将会持续两种阶段性过渡方案,但AR场景复杂的空间级计算和高品质图像处理等特殊要求,仍然离不开AR专用芯片作为支撑。同时,为推动AR在消防、安防、工业乃至军工领域的落地,国产化芯片方案的发展迫在眉睫。另一方面,在5G、云计算、云服务等技术的支撑下,将计算、存储等功能云化以降低本地要求可成为解决芯片桎梏的解决方案之一。
写在最后
热播剧《狂飙》中有一段精彩的戏份:
当高启强成为建工集团最大股东,向干爹泰叔摊牌时,泰叔半是不甘、半是不服地警示:“京海的风浪很大,不是你能够平得了的!”
高启强嗤之以鼻,“我怕风浪大?你忘了我以前是卖鱼的。你知道打鱼人怎么说吗?风浪越大,鱼越贵!”
沉寂了十几年的AR市场,进入2022年后,被元宇宙掀起了大风浪。种种迹象显示,2023年将会是AR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一年——行业的风口已酝酿至此,巨头们多年的投入即将交答,总体上还是值得期待的。
艾瑞咨询乐观预测,预计2025年前,苹果以及互联网企业、手机厂商等头部企业将陆续推出切入XR领域的新品,有望刺激行业正向发展,到2030年左右,AR产业或将突破现有技术瓶颈,推动供应链走向成熟,终端设备单价进一步降低,最终完成消费者市场的规模上量,出货量有望达到10.76亿台。
不过,由于AR终端设备的交互方式和技术突破难度较大,中长期内难以实现突破性进展,仍需长时间的酝酿和沉淀。比较平实的发展路径可能是,AR终端设备将在一段时间内作为智能手机的配件补充,之后有望快速发展。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