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U市场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各大厂商为了争夺市场份额,纷纷出招价格战这一利器。尽管汽车和工业需求尚未出现显著增长,但AI领域的快速发展带动了AI服务器需求的提升。
TrendForce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AI服务器出货量近120万台,预计到2026年将达到237万台,2022-2027年复合增速将达到29%。
然而,MCU市场的领先厂商如NXP、ST和TI在Q2季度财报及下半年预测中均表示,通用、消费类及工业MCU需求持续低迷,仅汽车MCU增长相对稳定。
恩智浦指出,中国企业在非汽车低端MCU领域的崛起,并逐步进入汽车领域。
ST的MCU营收季减46%,主要受通用MCU营收减少和工业订单未有改善的影响。
TI则表示在中国地区营收持续回升,但产品竞争日趋激烈。
在这种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涌入MCU领域,采取低价策略以争夺市场份额,导致市场内卷现象加剧。
国产MCU厂商如兆易创新、国民技术、中颖电子虽然在2024年上半年实现了营收增长,但净利润受到严重挤压。消费电子市场的复苏带动了需求回暖,但价格战的压力使得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
据报道,从MCU的平均单价(ASP)变化来看,Yole Group报告显示,几年前的新冠肺炎大流行导致供应链中断,再加上晶圆厂产能短缺与囤货行为,显著推动ASP上涨。
ASP从2020年的约0.6美元,涨至2023年的0.93美元。尽管到2023年底,供应链已大致稳定,即时订购模式也已恢复,但ASP未能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准。然而,在政府激励措施的支持下,新供应商(尤其是中国供应商)崛起引发市场价格战。这有助于缓解先前供应链问题导致的ASP飙升,但短期内价格不太可能回到疫情前水准。
随着许多设计人员迁移到更强大、更标准化的 32 位 Arm 生态系统,更昂贵的 32 位 MCU 的增长趋势一直优于 16 位和 4/8 位 MCU。此外,最近 MCU 的性能提升(例如转向尖端工艺节点、用更复杂的嵌入式安全 MCU 取代低成本智能卡 MCU,以及高成本高可靠性级 MCU 相对于多市场 MCU 应用的强劲增长)进一步推动了价格的上涨。这些替代趋势阻止了价格的快速下跌。
尽管价格战给企业带来了压力,但MCU市场的价格趋势并非全无希望。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升有望使MCU的平均销售价格(ASP)逐步下降,未来几年可能低至 0.88 美元。除了 MCU 市场的产品组合趋势外,全球通货膨胀也推动了所有市场的价格上涨。新兴供应商价格战、通货膨胀和产品替代的综合影响为 MCU ASP 带来了相对稳定的环境,预计到 2029 年,MCU ASP 将在 0.90 美元左右波动。
来源:Yole
从各大厂商的竞争态势来看,包括英飞凌、瑞萨、恩智浦在内的领先MCU设计公司竞争激烈,彼此之间的差异很小。其中,恩智浦继续主导汽车MCU市场。几年前新冠疫情流行时,MCU供应商一直在调整全球策略。竞争格局保持相对稳定,但小型供应商数量不断增加,尤其是亚洲。
Yole Group指出,中国主要OEM厂已跨足半导体领域,且特别聚焦MCU制造。智能家居生态系统、汽车业,以及人工智能在各种应用中的整合等领域持续增长的需求,推动这些厂商扩张。这些公司积极参与芯片设计,以强化对供应链的掌控,其内部MCU研发工作正在促进更高度的自主性。一些重大投资也有助于巩固这些公司的地位,中国主要的MCU制造商之一:比亚迪半导体就是典型的案例。
来源:Yole
机遇与挑战并存,汽车和工业领域对MCU的需求持续增长,智能卡、安全MCU、消费市场也将成为未来几年的重要增量市场。
随着边缘AI与AI上车的发展趋势,高性能MCU的市场收入占比依然高达30%,4/8位、16位MCU产品因其经济高效、低功耗的特点,市场前景依然广阔。
根据IHS、IC Insights报告预估,2024年中国MCU市场规模为人民币(下同)455亿元,2026年可望突破500亿元。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