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BC近日撰文称,上周,曾经红极一时的智能穿戴公司Jawbone进入了破产清算阶段。在整个发展历程中,Jawbone的资金比Fitbit等公司都充足,但最终它们却没能活下来。许多业内人士认为,钱太多反而成了Jawbone最大的问题。
2014年时,包括一家主权基金在内的多家风投公司为Jawbone投资了数亿美元,同时还将该公司估值推高到32亿美元。不过,这些钱却救不了Jawbone。市场研究公司CB Insights的数据显示,它成了史上第二大(第一大是太阳能科技公司Solyndra)拿了巨额风投却破产的公司。
从诞生到破产,Jawbone共融到了9亿美元资金,但汹涌而来的热钱却起了相反的效果。在许多业内人士看来,如果Jawbone没有因为热钱而估值暴涨,那么可能会成为其他公司收购的目标。
“这些钱基本是硬性喂给Jawbone的,我认为未来过度投资可能会害死更多公司。”创业加速器公司CEO萨拉玛娜-米特拉说道。
Jawbone的死亡还点出了一大风险:类似主权基金这样的非传统新创公司投资者正在侵蚀硅谷。去年,科威特投资局就给Jawbone注资1.65亿美元,而这时Jawbone的一些早期投资者已经看到该公司的败象,拒绝为它们提供新投资了。
CB Insights的数据显示,这些非传统投资者口袋很深,去年一年它们就为私营科技公司投了127亿美元,而2015年这个数字仅为22亿美元。
新创公司倒掉并不奇怪,但Jawbone这样财大气粗却没能挺过来的并不多。一些投资者认为,Jawbone的失败并不会在短期内影响新创公司融资,毕竟去年它们共拿到了410亿美元的资金,再创历史新高。
“每个人都在找机会在科技行业插一脚。”投资公司Accel合伙人里奇-王说道,未来可能会有比Jawbone还惨的失败者。不过,Jawbone的例子已经打醒了许多风投家,未来针对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公司,9位数的投资恐怕不那么容易出现了。
去年Jawbone陷入下滑通道后,许多新创公司都因为表现不好而估值狂跌,许多公司开始噤若寒蝉。确实,虽然硅谷热钱不少,但投资者都颇为挑剔,它们宁愿为自己选择的“有前途”公司签一张大支票,也不愿给一些渴望资金的小公司一毛钱。举例来说,Lyft今年4月就在此拿到了6亿美元资金。
Jawbone创立于1999年,当时它还叫AliphCom。随后该公司推出多款产品,包括蓝牙耳机和音箱等。2011年,它们开始推出智能穿戴设备。
回顾Jawbone的历史就会发现,它们烧掉了价值5亿美元的股权,还欠债4亿美元,黑石集团是它们最大的股东,但却没能从智能穿戴市场赚到什么利润。Jawbone的市场占有率一直没能超过5%,在Fitbit和三星等公司面前根本没有还手之力。但即使惨成这样,Hawbone依然在2014年9月拿到了1.47亿美元投资。2015年11月,Jawbone裁掉了15%的员工。不过,第二年它们又拿到了科威特投资局的1.65亿美元投资。
最近几年,来自中东和亚洲的主权财富基金开始直接投资新创公司,而此前它们的钱一般会交给风投打理。与传统风投公司相比,这些主权财富基金更有钱,但却缺乏经验,因此它们只要一出手,就会把一个本没有什么前途的公司吹成大气球。
同时,它们还误导了许多投资者,许多经验不够丰富的投资者跟着主权财富基金“上了车”,但它们最终却发现自己被坑惨了。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