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消息,谷歌近日为沉寂两年的谷歌眼镜发布了企业版本,也已开始面向合作伙伴提供。彭博社发布评论文章称,这一次,谷歌总算做对了,硅谷需要认识到并不是每一项创新技术都适合大众使用。
以下是文章主要内容:
在沉寂两年后,谷歌眼镜回来了。这一次,它不再是那种被吹捧过度的可穿戴技术了。相反,它的重生表明,硅谷的创新技术可能会带来它们的缔造者或许从未预想过的用途。
第一代谷歌眼镜——一种藏在眼镜里的计算机——是一场不折不扣的灾难。它诞生于2013年可穿戴热潮达到顶点之时,当时约有318家初创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争相进入智能手表、智能眼镜、智能衣服等领域。该数字为2012年的两倍多。谷歌宣称谷歌眼镜可用于各种各样的消费级用途——你在智能手机上能够做的任何事情,佩戴上谷歌眼镜就能做,而且你只需要用眼睛看,完全不用双手操控!早期的评测者惊叹于该产品的确可用,但购买谷歌眼镜的“探索者”不久后便发现,该设备问题多多,而且在公众场合不受待见,因为它可能会被用户用于偷拍周围的一切。于是,人们回归到智能手机,谷歌则似乎对谷歌眼镜失去兴趣:宣布停止软件更新,并关闭了宣传谷歌眼镜的消费者网站。
不过,现在谷歌认识到,谷歌眼镜的潜力并不在消费者市场,而是在一个意想不到的地方:工厂车间。工业公司利用该项创新技术来提升工人执行负责的人工任务的效率:谷歌眼镜可一步步地显示指引信息,可帮助选择合适的工具,可拍照记录,也可以汇报质量问题。有的公司甚至聘请第三方软件开发者针对它们的用途对谷歌眼镜进行改造。为了响应来自这些当初不在目标范围内的客户的需求,谷歌打造了企业版谷歌眼镜。该版本有了很大的改进,可固定在特制的镜框上(因此防护眼镜也可以跟它一起使用),同时网络连接性和电池续航能力也得到了改善。
主打细分市场才是王道
那谷歌当初为什么就没想到这些呢?主要是因为硅谷趋向于瞄准大众市场,趋向于为每一个新点子想象潜在的最大受众市场。这种思维让不少人失望而回。去年,涉足可穿戴技术的新初创公司数量已经锐减至114家,它们获得的风险投资也呈现减少。智能手表和运动手环永远都不会像智能手机那样无处不在。正如德国市场研究公司GfK的扬·瓦斯曼(Jan Wassman)所说的:“制造商和零售商需要理解可穿戴产品在现实生活中的用户。它们需要搞清楚,他们平常使用什么功能?为什么使用那些功能?”
对于谷歌眼镜,谷歌最终就是那么做的。智能手表和运动手环的制造商们最后可能也会发现,它们的产品其实更加适合细分用途。平常注重运动的人并不是那么需要运动追踪设备来了解自己的运动量是否足够——他们可以凭自己的感觉知道这一点。品牌智能手表还需要频繁充电,而且不必要的功能太多。但想象这类设备会在哪些特定的场景中大有用处其实并不难,比如让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满足持续监控血糖水平的需要,帮助照料老人或者新生婴儿,满足工人作业时腾出双手的需要。专注于这类专门的应用的企业或许会有比像Pebble或者Jawbone这样的公司更加光明的前景。
物联网可能也更加适合细分型的应用。网络连接性肯定有助于监控能源网或者供水系统的压力。更难想象的是,会有大量的人想要在通过应用控制他们家里的灯照。
科技公司们或许永远都不会明白这些道理。以“阅后即焚”通讯应用Snapchat母公司Snap出售的Spectacles智能眼镜为例。该时髦眼镜售价130美元,能够录制短视频,之后可以直接分享到Snapchat。该产品重蹈了谷歌眼镜的两个错误:一是它们看起来很笨拙,二是它们违反了人们的个人隐私。Spectacles目前仅仅卖出了几万副,恐怕未来也很难给Snap的业绩带来显著的贡献。
更好的发展策略或许是先从细分市场着手,然后直到消费者开始想到日常用途的时候,才开始进军大众市场。谷歌眼镜也许还不能走出工厂以外的广阔天地——除非工人们开始在工作岗位以外的地方想念该款智能眼镜。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