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消息(张海龙)在SBA架构被3GPP接纳成为5G统一的基础架构之后,中国移动牵头的国内产业链又迎来了一次胜利。
在日前召开的ITU-TSG15全会上,中国移动联合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兴、烽火、信通院等中国企业和研究机构提交了多篇5G传送提案,这是业界首次系统性的给出了5G传送网的基本框架,为5G传送全球标准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关提案得到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认可和广泛认同。在6月30日总结大会上,全会正式通过《支持IMT-2020/5G的传送网》(TRGS-TN5G)技术报告的立项及5G传送标准的研究计划,不仅标志着ITU-T在5G传送标准研究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也意味着中国企业在5G传送国际标准上,开始掌握核心话语权。
作为该计划的重要推动者,中国移动研究院网络所副所长李晗在接受C114编辑采访时指出,中国移动正在不遗余力的推进5G标准与产业前行。“5G商用,传输先行;相对于4G,5G传输需要有技术革命。”李晗说,“目前业界对于5G的传输需求和技术尚不明确,中国移动牵头5G传送标准,就是从标准制定的源头入手,让产业链各环节更加了解彼此需求,认可我们提出的技术方案,通过密切协作,加速新技术和新标准的落地以及产业链的成熟。”
牵头5G传送标准立项
在上月结束的MWC上海上,5G毫无疑问成为最为抢眼的亮点,中国移动也展示了5G测试直播、远程驾驶等5G真实场景应用。这无疑让人们感受到,5G未来已来。
5G需要解决的不仅仅是人与人的连接,更需要解决人与物、物与物的万物互联以及与垂直行业的结合,这就对5G网络的性能、时延、带宽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送网作为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将直接影响到5G商用进程。
“5G与3G/4G最大的不同就是5G不仅有超大带宽的要求,而且对超高可靠低时延通信、海量机器通信等多个场景均有明确的要求,仅简单地对PTN、IPRAN或者OTN进行升级扩容是不能满足未来需求的。”李晗表示,“5GCU/DU分离架构、MEC下沉、网络切片及虚拟化将驱动5G传输的变革。”在他看来,5G传输可以分为前传、中传和回传,前传是RRU到DU,中传是DU到CU,回传是CU到5G核心网,“每一个场景均有各自不同的诉求。”
针对前传,李晗认为,时延和带宽是主要的挑战。应该以光纤直驱为主,需要大芯数接入光缆和低成本的25G/50G光模块。对于光纤不足的场景可考虑引入简化的OTN设备,解决时延、功耗、成本等问题。当然,用于中传和回传的SPN(slicingpacketnetwork)设备能够轻量化后延伸到前传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针对中传和回传,中国移动创新性提出了SPN解决方案,在链路层通过扩展FlexE融合TDM和以太网技术,在网络层采用SR(segmentrouting),在物理层引入WDM,控制面引入SDN,更好地满足5G传输需求。相对于以OTN为核心的解决方案,SPN技术在时延、网络灵活性、传输效率、特别是产业链等方面均占优势。该技术方案在ITU-TSG15全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也得到了产业链的广泛支持。
主动出击:加速产业成熟
李晗指出,虽然ITU已经开始对5G传送进行标准立项,但由于牵扯多方面因素,相关标准并不会很快推出。
“按照2020年实现5G商用的目标,坐等5G传送网国际标准成熟显然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据李晗透露,中国移动今年就将制定有关5G传输的企业标准,同时也将推进相关行业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制定。
标准只有落到实处,被产业链所接受,才能发挥出真正的价值。除了在ITU等标准组织的持续推动外,中国移动还在加紧推动产业链成熟。
而这对于中国移动来说可谓是驾轻就熟,不仅TD产业链在政府的指导和中国移动的引领下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蜕变;在承载网方面,中国移动也成功让PTN、100G快速进入到大规模商用进程当中。以PTN为例,中国移动在提出PTN标准时,传送全是SDH设备,但最终网络还是向PTN进行了演进。
目前,有些人希望通过对现网升级的方式满足5G传输需求。“每代无线网容量至少会提升10-100倍,一代传送网支撑两代无线网,在PTN、IPRAN技术满足了3G、4G两代无线网后,需要有更好的传输技术满足5G甚至6G的发展。新一代传送网必须面向未来进行前瞻性设计。”李晗说。
中国移动对于5G传送网的理念,也得到了产业链的积极响应。在MWC期间,中兴通讯和烽火科技分别发布5G传送网产品Flexhaul和Fithaul系列,基于FlexE的创新拓展技术,支持前传、中传、回传一体化承载,实现超高可靠性、极低时延、网络分片等新功能,表明业界对5G传送网的技术架构已逐步形成共识。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