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句话在半导体芯片产业的威力正在显现。过去几十年的“死对头”英特尔和AMD正式宣布合作,在移动端个人电脑的“发烧友社群”(enthusiastcommunity)组队对抗更大的对手:英伟达。这款英特尔计划于2018年一季度交付的新款芯片,整合了英特尔酷睿H系列移动处理器和AMD半定制的Radeon显卡(GPU),并且在移动个人电脑(mobilePC)史上首次将第二代高带宽显存(HBM2)融合成一款多芯片处理器包。
英特尔客户端计算事业部副总裁兼移动客户端集团总经理ChrisWalker表示,与AMD联手目的是为了推出更轻、更薄和性能更强大的移动平台,将笔记本电脑厚度从传统的26mm降至11-16mm,同时也是业内竞争与合作的范式,最终交付对消费者利好的创新产品。
AMD主管Radeon技术事业部副总裁ScottHerkelman也表示,与英特尔的合作将拓展AMDRadeon显卡的装机基数,力争为游戏玩家和多媒体内容生产商提供有区别化的高性能GPU解决方案。
AMD特别强调,这一产品不会影响AMD计划年底推出的锐龙移动端处理器(RyzenMobile),因为与英特尔合作的芯片主要针对高端游戏玩家,两者在完全不同市场竞争,锐龙主打普通个人电脑使用者。
受利好消息推动,AMD周一高开8%,收涨7.28%,报11.93美元。不过AMD今年累跌2%,同期的标普500大盘累涨了16%。
英特尔高开1.1%,收涨1.37%,报46.70美元,接近11月2日所创47.10美元的2000年互联网泡沫崩盘以来高值。
英伟达盘前跌超1%,周一低开0.7%,但在开盘一小时后止跌转涨,站上209美元。最终收涨0.45%,报209.63美元的上市以来新高,年内累涨96%。
MoorInsights&Strategy分析师PatrickMoorhead表示,这是英特尔和AMD在1980年代以来的首次合作,也反映出整个半导体产业动态的日趋复杂和“战场”转移。从战略上说,英特尔继续狙击AMD更为得心应手,但也正是双方明悉具体对抗的流域,才达成了合作的基础。
MercuryResearch表示,过去几十年,英特尔和AMD在个人电脑芯片市场各自为战,英特尔基本握有处理器芯片98%的市场份额,AMD则专攻GPU显卡领域。但AMD近来发力,5月推出了首款与英特尔芯片形成真正竞争关系的锐龙台式机处理器(Ryzen),也计划争夺英伟达在GPU市场的份额,后者握有该行业总收入的80%。
不过与AMDvs英伟达相比,英特尔与英伟达的对抗已从势微的个人电脑领域,转战到企业用数据中心和为大型互联网公司提供AI算力支持。为此,英特尔分别在2015和2016年收购了Altera、Nervana和Movidius等公司,斥资数百亿美元,为人工智能领域的深度学习提供芯片支持。
英特尔还曾宣布将在2018年推出新一代XeonPhi处理器KnightsHill,为包括美国能源部Aurora超级电脑提供人工智能算力支持,被媒体视为直接挑战英伟达的行业地位。但近期据称英特尔疑似放弃了XeonPhi产品线,KinghtsHill将取消推出。
摩根士丹利也认为,若AMD在2018年展现增长动力,股价在乐观情形下有望回升至16美元,但具体走向“要看英特尔面对竞争作何反应”。照目前来看,英特尔对AMD态度较为温和,是否意味AMD今年的“水逆”走到了尽头呢?
财经媒体CNBC名嘴JimCramer并不认为英伟达在游戏显卡领域的地位面临严峻挑战。尽管在英伟达11月9日发布财报前公布这一消息非常“有勇气”(gutsy),但AMD的高端游戏显卡性能赶不上英伟达。这项合作更大的利好是对英特尔,帮助英特尔进军早该入驻的游戏芯片市场。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