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CES结束了,作为科技圈的风向标,我们来看它指向了什么方向呢?人工智能、机器人、智能汽车、5G物联网等都是热门话题。前两年熟悉的VR/AR似乎已经掉队了,展会上偶有新品爆出,但似乎并没有获得足够的青睐,没有给观众带来足够的惊喜。从市场火爆走到资本寒冬,VR/AR这道菜是不是已经凉透了?
VR颓势难掩
可以说三四年前的VR/AR就如同今年爆火的人工智能一般,大小会议场场爆满,专家厂商马不停蹄,媒体报道铺天盖地,群众口耳相传。从百度指数得出的数据来看,VR从2016年上半年曾一度爆红达到鼎盛,但随即大幅下滑,甚至有唱衰者直呼“VR寒冬”到来。2017年,媒体和大众的的关注度仍持续下跌,即使CES的展出也并没有带来多大的波动。
VR/AR颓势难掩
从VR/AR产品面世起,人们对于它科幻一面的畅想就从未停止过,正是想要抓住消费者的好奇和冲动消费,那个时候市场上更多地是概念炒作和消费者的认知占领。但是随着概念的炒作资本的利诱,产品低端化、无序化的苗头明显,也使得相当一部分消费者对于这个产品感到失望。
为何资本投入仍在增加
2017年VR/AR产业感觉在走下行的路线。实则不然,从整个产业来看,在2016年全球VR/AR产业投资20亿美金,据Digi-Capital的最新统计数据,2017年全球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创业公司共获得超过30亿美元的风险资本。VR/AR行业投资主要集中在技术、硬件、游戏、平台、行业应用、影视和平台等领域。
全球VR/AR产业投资
当任何一次风口来临的时候,资本市场是最先活跃并且最先埋伏在其中,资本其实是比产业爆发先行一步。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资本市场追逐的快速变现并没有如期而至,我们可以讲资本对于追逐财富的效应,尤其是在二级市场并没有那么快的到来。
青亭网创始人罗贤指出:“越来越多的大公司开始走向B轮、走向C轮,他们拿到的资本数量看起来没有那么的庞大,实则资金规模一直在增长,这可能是外界行业以外的人感受不到的一些变化。这代表的是什么?代表着这个产业里面的头部公司正在逐渐的形成,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信号。”
“VR平台格局完全已经定型了”,是歌尔股份有限公司业务拓展和策略合作副总裁周为志认为随着索尼、Facebook、Oculus、Micorsoft、Google和Valve等大厂的入局,VR平台格局已基本确定。
行业在B端市场回暖
除了资本市场逐渐恢复了对VR/AR的关注,另一方面,从市场角度来讲,无论是C端、B端还是国内海外市场的渗透率也在一步步的提升,更多的人接受VR,更多的用VR解决自己家用包括行业应用的一些问题。尤其是在B端市场,教育、安防、医疗等应用场景下,VR/AR成为刚需。
“2017年很多企业在做商业应用的B端市场,以前的时候大家都是到处去找客户,但其实从去年四季度开始慢慢很多的传统企业开始拥抱新的科技变化,他们主动去找到这些科技公司,问他们能不能给我们的商业场景所融合起来。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变化。”罗贤说。
从投资角度来说,盛景嘉成基金合伙人刘迪、水木资本合伙人刘若川均看重VR/AR在B端市场的落地。刘迪说:“我们发现整个三次科技革命,不管是蒸汽时代,电力时代,还是信息时代,走的都是先从能源升级开始,产生新的动力,然后通过动力去改进B端的一些相关技术,通过B端之后在C端进行很快速的爆发式成长。通过这个去指导我们投资来说的话,那我们就会发现对于很前沿的黑科技来说,我们更会关注2B早期的变现场景和变现空间。如果从Gartner曲线来看过了泡沫期的时候,进入到成熟期时它才可能会在C端释放更大的潜力。在现在来看,比如说像VR/AR这样的行业,我们会更关注内容,更关注的是跟用户的交互早期的案子。”
刘若川则从一些成熟案例中看到希望:“我觉得技术含量比较高的项目能真正满足到C端方向其实还有相当长的过程,但我们已经看到了很多特别在商用和工业领域的应用,已经是很不错了,完全能符合B端的需求。所以2B的这些项目其实是会重点的关注。”
专注B端,让大部分VR/AR企业赚得了第一桶金。至今为止,专注商业化应用的企业已经不在少数。但是,目前的商业应用在精准度有待提升、操作方式也有待改进,除此之外如何降低成本等都成为了需要一一解决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之下,有一大批VR/AR厂商专注并着手解决了这些问题,他们为B段行业提供了多种相对高质量、稳定的商业化应用方案。
2017,市场没有了一年前的热闹与膨胀,反而是多了一份冷静与思考。技术的突破驱动产业向前稳步发展,跨国公司微软、苹果纷纷发布新产品,国内公司联想、爱奇艺也都成立独立公司重注VR/AR产业。与此同时,在教育、医疗、工业等B端市场,从探索到案例的落地,商业应用市场也慢慢找到了正确的姿势。2018,新技术突破驱动科技越走越快,新科技将融合、变革,甚至颠覆旧有商业模式,新的商业浪潮正在到来。全新的征程也许正要开启!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