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投稿

2019中国物联网产业大会高峰论坛:AIoT技术创新赋能智慧城市&社区建设

2019-12-11 18:21 来源:慧聪物联网 作者:

2019年11月27日,以“物聚产业、智联未来”为主题的2019中国物联网产业大会暨品牌盛会在杭州和达希尔顿逸林酒店隆重举行。此次盛会由慧聪物联网、慧聪安防网、慧聪电子网、慧聪智能家居网联合主办。全国工程商、企业代表、行业专家、知名媒体齐聚一堂,共同见证了慧聪物联网为整个行业带来的活力与商机。

上午,第一场高峰论坛盛大开启,以《AIoT技术创新赋能智慧城市&社区建设》为主题,论坛中企业大佬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在智慧城市与智慧社区中的应用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本次大会上我们有幸邀请到,大华智慧园区解决方案部总监-程文峰、江森自控旗下泰科安防解决方案亚太区软件开发负责人-许庆龙、北京汉邦高科副总经理-刘毅、佳都科技智慧城市产品总监-叶炳杨四位嘉宾共话物联网新未来。以下为慧聪物联网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整理的访谈实录:

2019中国物联网产业大会高峰论坛:AIoT技术创新赋能智慧城市&社区建设

论坛主题:《AIoT技术创新赋能智慧城市&社区建设》

主持人:慧聪物联网特约专家顾问向良璧(左一)

特约嘉宾:

大华智慧园区解决方案部总监-程文峰(左二)

江森自控旗下泰科安防解决方案亚太区软件开发负责人许庆龙(左三)

北京汉邦高科副总经理-刘毅(右二)

佳都科技智慧城市产品总监-叶炳杨(右一)

向良璧:大家好!我是慧聪物联网的向良璧,很荣幸我来主持这次技术创新赋能智慧城市与社区建设的论坛。AIoT是指人工智能技术与物联网在实际应用中的落地融合,即智能物联。伴随着5G浪潮的到来,AIoT的内涵也更加丰富,不是简单的AI+IoT,而是以大数据、云计算为基础支撑,以半导体为算法载体,以网络安全技术作为实时保障,以5G为催化剂,对数据、知识和智能进行集成。AIoT技术希望构建一种给更高级形式的智能化生态体系,即通过人工智能的方式实现万物数据化,万物智联化。目前AIoT正以赋能智慧城市与社区建设等领域,并取得显著的效果。

我们以下面几个话题来展开这一论坛:第一个话题,首先请各位嘉宾谈谈安防技术与产品在智能物联创新中的作用与地位。

程文峰:智能物联系统中核心的的是感知层,感知层亦即智能物联的各种传感器,包括RFID,各种感应探头,数据采集装置,伴随着中国这些年平安城市、智慧城市的建设,部署了大量的视频传感设备。而随着近几年AI技术的发展,具有智能分析技术的视频传感设备,也被广泛部署。而通过这些具有智能分析技术的视频传感设备,可以收集到海量的结构化数据形成汇聚,赋能社会治理、城市安全以及公共服务。所以说安防这块的技术和产品,在智能物联系统中,起到的是排头兵的作用,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许庆龙:从发展的动力来说,我们认为安防和互联网都是刚需,安防实现了基础的安全和防范,物联网在系统的延伸上面,做了从未有的突破和扩充,就是我们说的万物互联。以视频监控为核心的安防系统,提供了可视化管理的依据,随着图象分析水平、视频压缩技术和传输技术的发展,图象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在万物互联、AI智能的情况下,我们可能更需要看到一些连接的设备的情况,这样图象就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

在实际的安防应用中,客户也希望能将更多成熟的AI算法融入到现有的安防系统中,帮助他们缩小检索的时间。一些异常事件的智能联动能够迅速响应。更主要的是随着安防应用的发展,现在这个系统需要更多的边缘设备,能组合进来,这也促使了安防系统会兼容接入更多的外围设备、边缘设备。

我们认为安防的产品和技术,对物联网的促进是催化剂的作用,肯定会大大加速和促进智能物联网的发展。

刘毅:数字安防技术和产品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个人觉得她从三个方面与智能物联关联,第一,她为智能物联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性支持,音视频等传感器的采集、数据的传输和数据的结构化管理都是智能物联的基础部分;第二,她激活了智能物联的应用,安防数据的急剧扩展让产业发展到了“四化建设”的智能化,催生了智能物联;第三,安防的强劲需求将进一步促进智能物联的发展,智能物联赋能安防。

叶炳杨:我觉得安防技术及安防产品为智能物联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基础的先行条件,同时作为其创新的内驱因素,安防领域的业务需求为智能物联的落地应用提供了思路及前进的方向。另外一个是作为一个智能物联的驱动因素,刚刚刘总说到,我们整个安防行业的业务需求场景,可能就是为我们整个智能物联的落地应用提供了思路以及开拓场景需求。拿我们整个生产安全为例,整个生产安全面临着的形势是比较严重的,包括整个生产流程,对一些异常事件的提前分析,包括整个异常事件的处置,都可能基于物联网数据来指导整个事件的预警,包括整个处理过程的模型分析,包括整体的大数据碰撞,进行复盘,这些都是我们整个物联网包括场景落地和前进的需求。

向良璧:感谢大家对智能物联在创新中,安防产品和技术在智能物联中起的作用和地位,我觉得说得是比较全面的。

下面是第二个话题,贵公司如何看待智能物联在智慧城市社区与社区建设中的作用,贵公司在这两方面有哪些产品和解决方案,可以简单介绍一下。

程文峰:这些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所以对智慧城市的建设也提出了非常大的挑战,比如说社会安全方面、交通拥堵方面,还有一个是公共资源的共享方面。大华基于以视频传感设备为核心的智能物联传感器,可以感知整个城市的各类安全信息,然后在这些海量信息中形成诸如人像大数据系统、警务大数据系统,大华和杭州江干区联手打造的智慧警务系统,被公安部长誉为好用的系统。在智慧社区建设方面,大华也拥有一整套的从出入口到单元门到电梯到入户门人脸无感通行方案。另外基于视频传感设备的智能分析,能够做一些主动防御,比如社区里一些危险地带的防御,周界的主动防范。另外大华在高空抛物这个问题上,推出了智能预警方案,对高空抛物做到实时捕捉和轨迹刻划。

许庆龙:智能物联对智慧城市社区将发挥不可取代的作用,作为最老牌的安防厂商之一,我们泰科提供的是矩阵式的安防系统。我们向客户提供的不只是单一的服务,我们给客户提供更多的结构化安全系统。我们现在有视频监控、门禁控制,还有入侵检测这些子系统。客户可以根据他们的需要,采取不同的子系统,通过应用集成的方式,迅速整合一套很成熟、完整的解决方案。这些非常丰富成熟的经验,可以帮助客户在安防和物联网的结合上面,会形成一个非常完整的解决方案。

刘毅:智慧城市建设作为一个时代的脉搏,需求强劲。企业除了遵从商业逻辑,我们不妨从另一个层面去探讨,就是商业逻辑背后的价值创造,这一点会让我们在需求背后,产生需求的灵魂层面想法,随之会出现骨灰级的技术和产品创新。

汉邦高科从几个方面进行了努力:第一,前端的采集方面,在智慧城市中人脸识别技术的三个方面进行了突破:一是人脸识别利用四维生物技术突破“活体”识别的技术难关;二是人脸识别的环境适应性,利用图像提取技术,应用环境由室内走向室外;三是如何以更低的功耗进行人脸识别应用,让人脸识别更多赋能“百业”,比如,人脸门锁等。

第二,内容端方面,汉邦做了几个方面的创新:一是基于内容本身的安全性,利用数字水印技术在安全性方面取得了有效突破,目前汉邦是国内厂家中唯一一家获得美国电影协会通过的数字水印技术企业,处于国际杰出水平;第二个是基于网络的传输,“国密”技术的应用创新;第三是基于5G研发了“一杆多用”的智慧灯杆。

这两方面是汉邦贴近于智慧城市、智慧社区领域做的几个努力。谢谢大家!

叶炳杨:整个智能物联就是在我们整个智慧城市中发展而来,但是它可能也是为其服务,进行一个创新。随着整个智能物联的覆盖和铺开,可能我们现在身处的各个环境,都有可能被进行数字化,包括结构化。这时候我们可能基于可知、可控、可测的物联网数据,我们整个交互,包括一个生活的环境,都会产生一些天翻地覆的改变,这也是我们可以看到的,也是必须实现的一些能力。而基于整个判断,我们推出的就是一个城市模型建设的实景融合的解决方案,整个解决方案可能会分为两大层面,第一个层面就是城市信息模型的构建,主要是基于我们整个城市建筑模型,利用我们大范围覆盖的倾斜摄影的无人机,进行大范围的三维建模。第二个是基于楼宇精细化的3Dmax的模型建造。另外一个是对于整个楼宇,包括建筑进行对象化的BIM模型的构建。这三种模型的形成,就足以完成我们整个城市静态模型的构造以及形成。同基于我们整个IoT物联网数据进行动态注入,形成了我们整个城市动态思维和数据化透视。第二层面是可视化,我们采取的是实景融合的解决方案,将城市零散的视频数据通过拼接、投影以及融合的方案,将对应视频融入到刚刚所构造的静态城市地理模型里面去,这时候我们看到的就是实际的动态画面,而不单单是一个静态的数据层。基于整个解决方案的落地应用,是适用于各个应用场景,包括我们现在已经推出的园区孪生城市应用,包括应急行业的动态指数监测,还有我们对一些重点区域防控的孪生应用。

向良璧:谢谢大家刚才介绍了各个企业在智慧城市和社区建设方面取得的新的进展和成绩。

第三个话题,当前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发展迈入2.0阶段,也就是智能物联的阶段,我想请大家介绍一下公司在下一步有些什么打算。

程文峰:智慧城市建设一直伴随着落地难的问题,所以很多企业也涉足智慧城市的运营服务。大华专门成立了智慧城市业务发展中心,携手舟山等地方政府联手建设智慧城市。2018年大华提出了HOC城市之心战略,这个战略是我们面向城市级的新型智慧城市架构,这个架构主要的核心是一个平台、两个中心、N类应用。一个平台是大数据平台,是基于城市业务模型的数据收采集、汇聚、处理,形成城市的公共信息数据,形成一个城市级的数据库,为各行各业提供数据共享的基础服务。两个中心一个是城市运营管理中心,还有一个是城市安全中心,城市运营管理中心是为城市管理者提供智能监管、辅助决策、指挥调度各个方面的服务,实现城市管理的高效运转。安全中心是从终端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各个层级出发,为整个智慧城市保驾护航。N类应用是基于我们两个中心面向各个行业,比如说政务、警务、交通等各个行业进行一些深度的应用。

许庆龙:中国市场是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域市场,把全球第二大亚太总部设立在中国上海。中国市场相比于其他市场有一定的差异化,不管是从结构化还是需求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我们非常关注场景化的应用,通过持续改善场景化,因为不管是AI还是传统的功能,最终的功能性都落实到场景上。我们通过不断的持续改进场景的用户体验,结合最新的科技手段,来帮助客户建立更智能的解决方案。

刘毅:智慧城市是一个大好的机会,因为我们国家的城市化进程给智慧城市产业提供了充分的发挥空间。汉邦在这方面是找准自己的定位,做两方面努力,第一方面是做基础性的技术研发储备,进行技术的深度研发;另一方面是把脉应用需求,贴近市场,为用户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谢谢!

叶炳杨:我们公司下一步发展主要是在城市信息模型加数字孪生方面的解决方案的落地,以及对应端到端解决方案的拓展。基于整个智慧城市现在发展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整个数字孪生概念,主要是将物理世界的特征,包括人、地、事、物、景、组织等进行数字化刻划,在信息模型里面再构建虚拟空间,与之一一匹配、一一对应。基于整个数字物联的应用,我们后面更多的是加强后续三部分的工作:第一部分是加强顶层设计开发;第二个是做数据驱动,包括大范围的数据模型+BIM模型的数据,再加城市模型和人口模型,进行融合和整合;第三部分是加强各个方面的协同融合,改变单一的建造模式,使各方面更加融合和一起进行配合。

向良璧:本次论坛最后一个话题是请您概括谈谈未来智能物联产业发展的趋势。

程文峰:我觉得智能物联已经不是一个趋势,而是一个现实,比如现在各种无人驾驶的汽车,比如它搭载的各种传感器设备,能够在道路上实现无人驾驶,城市越来越多的车辆采用无人驾驶以后,对整个城市的交通会有很好的促进发展,缓解城市道路拥堵。另外就是一个人体的各种数据采集,比如人的运动数据、健康数据等,我们都可以通过智能物联传感器,反馈到家庭医生,远程医疗已经走入我们的生活。还有一个是在智能家居方面,现在也实现了全屋智能,随着人员场景的不断变化,家里的各种智能设备,都会随之产生各种联动。

许庆龙:物联网未来的发展一定是多种技术的融合,包括人工智能、云端化、网络安全和系统集成,最终可能还有更多技术的技术融合在一起,促使人工智能物联网的发展。我刚才说的趋势,也是我们泰科未来,包括现在正在聚焦的四大基础支柱。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趋势基础就是刚才我已经说过的场景化的体验,我想不管是哪种技术,应用到最后,都是让用户在特定的场景下感到舒适,能帮助用户更好地解读,达到智能应用的效果。

刘毅:智慧城市的建设永远在路上,因为智慧是基于神经系统上面的一个综合能力的表现。这个产业承载一个使命,让城市更智慧,不只是单向的技术创新,那只是考试偶尔得个高分,顶多算“聪明”,号召我们产业的同仁拥有一个使命感,为建设让人民满意、让政府满意的智慧城市而孜孜以求,这也一定会带来企业更好的经济效益。

叶炳杨:整个智能物联最终达到的形态,我们可以大概想象得到,就是数字孪生,还有一个是实时交互,另外一个是无感延伸。整个智能物联最终的形态是以数字孪生场景落地,而实时交互和无感延申将成为在数字孪生场景中的应用方式。发展到这阶段,必将实现大场景的GIS数据+小场景的BIM数据+物联网以及与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的有机结合,从各方面提高我们的生活以及工作效率。我们生活所需的产品完全可以在虚拟空间里进行不断优化、测试和验证,大大缩短产品的开发周期,节省成本,提高效率,这也是数字孪生所带来的改变。

向良璧:经过大家的讨论,我简单地概括一下,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使得视频信息可以成为是别人车物的信息来源,成为物联网前端识别的主要来源手段。这为城市与社区的智能化建设提供了必要的手段,以视频识别和射频识别为重要手段的安防企业,拓展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使他们成为智慧城市与社区建设的重要生力军。

非常感谢各位嘉宾来参加此次论坛,谢谢大家!

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精彩评论

暂无评论...
验证码 换一张
取 消

热门作者

东方

简介: 天马行空的文字之旅。

邮箱: liutingting03@hczyw.com

简介: 保持期待,奔赴山海。

邮箱: zhuangjiaxin@hczyw.com

松月

简介: 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邮箱: wuxiaqing@hczyw.com

合作咨询:15889679808               媒体咨询:13650668942

广州地址: 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东路745号紫园商务大厦19楼

深圳地址: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五和大道星河WORDC座5F506

北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小关东里10号院润宇大厦2层

慧聪电子网微信公众号
慧聪电子网微信视频号

Copyright?2000-2020 hc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慧聪电子网    粤ICP备20211570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