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俞敏洪造芯”的消息震撼媒体圈,引发网友猜想:新东方不搞教育,搞芯片?这一疑问缘由为2月18日,一家名为太原布局未来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称“太原科技”)正式成立,俞敏洪正是其背后“操刀人”。
据企查查披露的相关信息来看,新成立的“太原科技”的经营范围包括:5G 通信技术服务、集成电路设计、集成电路销售、电子产品销售、集成电路制造 (仅限分支机构经营)等。
从中可以看出该企业布局领域的科技色彩,甚至包括集成电路相关产业。实际上,“坐实”外界对“新东方跨界造芯”这一猜想,还基于新东方的现实考虑。
众所周知,新东方作为教育界的“扛把子”,在国家“双减政策”的一声令下,老牌企业也难以招架。
2021年8月,新东方陆续启动裁员、关闭教学点等一系列“断臂”工作。尽管新东方明确表示还会在教育行业努力,但持续的损失得以预见,留给新东方的教育领域确实不多了。
“断臂”之后,新东方还开展了一系列的“求生”,分秒必争开展新业务。此次布局芯片领域,或许正是其跨界探索的新领域。
图源:pixabay
此前,有业内人士也曾指出俞敏洪将聚焦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带领新东方进军半导体产业,但是俞敏洪对此已进行官方辟谣。
而集成电路行业近年来趋势向好、热度持续高涨,新东方若转念瞄准芯片领域分一杯羹也在情理之中。
众多入局者助推多战队规模形成
受物联网、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5G通信等终端市场驱动,人们对各类芯片的需求急剧攀升;
在政策方面,从国家密集发布的政策中不断划出集成电路等领域核心技术、产品、装备的攻关的重点,可见国家对集成电路等关键行业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与此同时,2020年底开始的缺芯浪潮进一步为造芯事业搭上一把火。
在终端需求持续见涨、政策良好导向来看,近年来,集成电路逐渐成为最火爆的赛道之一,跟风入局芯片行业的企业已经见怪不怪了。
自2019年,就有不少跨界的厂商跑步入场做芯片,其中首当其冲的当属BAT三大巨头阿里、百度、腾讯及字节跳动等企业组成的互联网队伍。
目前,在市值排名前二十的中国互联网巨头中,超75%的中国互联网企业均在芯片上有跨界动作。而后格力、康佳、富士康组成制造业队伍,华为、小米、新华三集团组成的IT队伍也“闻声而来”。
从芯片企业数量上看,据2021年最新统计数据,国内芯片设计企业由2020年的2218家增长到了2810家,同比增长592家,增长率为26.7%,芯片行业仍然呈现高速增长趋势。
再从整体销售业绩来看,2021年全球半导体行业销售额达555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5215亿元),创历史新高。相比2020年的4404亿美元增长了26.2%,而众多芯片企业也在业绩上呈现喜人成绩。
红火势头之下,就连八竿子打不着的“新式茶饮第一股”——“奈雪的茶“”也宣布进军芯片圈。这样的现象并非中国独有,全球互联网巨头如苹果、谷歌、亚马逊、微软,已然加入“造芯”行列。当下,芯片产业初具多战队市场规模。
企业跑步入场成色如何?
众多企业入局,整个半导体市场而言,有怎样的影响?
从最先入局的互联网企业分析,巨头们纷纷扎堆造芯,究其原因为传统通用芯片逐渐无法满足AR/VR、人工智能新兴领域等对芯片性能和能效等方面的需求,互联网公司寻求芯片快速迭代;
设计属于自己的定制化芯片技能避免受美国“卡脖子”的后患,形成硬件系统差异化竞争优势,构建自身生态圈等。与此同时,随着国家新基建、数字化改革等战略工程的落地,智能生活日渐普及为AI芯片带来广阔的发挥空间。据公开数据统计,预计2025年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超过4000亿元,AI芯片市场规模超过300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速高达20%。如何抓住这巨大的市场红利,互联网企业有着成熟的软件算法和数据优势。尽管互联网企业制造的芯片性能不一定比通用芯片强,但专用芯片使产品更具差异化的优势。对消费类企业来说,数字化建设是大势所趋。
企业提早布局以形成自己的护城河,提高自身竞争力,未来将释放更多增长机会。不过,半导体产业链过于复杂,即使跑步入场也难逃起步晚的技术沉淀问题。
相较于成熟芯片公司,“新手”芯片性能相对较弱。同时业内人士指出,在“缺芯潮”愈演愈烈的态势下,各行业看到了芯片行业新风口,大力投入芯片研发,不断为产业发展注入动力。但目前,各方主要布局产业链上游中的芯片设计环节,先进工艺则交给台积电、三星等下游企业代工封测,造芯依然处于量变积累的过程,未能达到质变。
喜忧各异,芯片还能布局吗? 众玩家纷纷排兵布阵,抢占先机,也吸引着来自资本的目光。资本入投芯片市场的案例也不在少数,如自2020年11月起沐曦集成电路便受到一级市场的热捧,在五个月内先后获得过亿元级别的天使轮投资、红杉领投的数亿元pre-A轮融资、数亿元的Pre A+轮融资三次亿元级别融资;
2020年7月20日,寒武纪在科创板上市,上市首日涨幅超过200%,市值一度突破1000亿人民币。在其融资的“名单”中,均可以看到中科院、中金资本、阿里巴巴、联想、TCL、科大讯飞等知名投资机构和企业的面孔。
得以窥见,包括寒武纪、沐曦集成电路在内的芯片企业尽管成立时间不长,但被众多资本看好,一路猛进。
但在疯狂的“造芯”项目中,也出现“翻车”案例。如由台积电技术大牛执掌的武汉弘芯半导体号称千亿投资,仅成立三年就被爆薪款停摆,漏洞百出;
官宣总投资30亿美金的南京德科码沦落为“欠薪、欠款、欠税”的三欠公司,最终破产离席。两家企业跌落神坛,也常常受外界诟病。众多企业造芯,是真入场还是骗政府钱?
但自2020年起,在四大一线城市中,涌现了寒武纪、中芯国际、等明星企业,一线城市芯片产业形态已初具规模,江苏、安徽、浙江、山东也一跃成为二线城市造芯的排头兵。集成电路行业认可度也有了极大地提高,产业趋于冷静,市场更加关注落地能力、盈利能力。
与此同时,有分析人士预测,全球芯片市场供需失衡的情况可能会持续到2022年,集成电路、半导体板块高景气度将继续维持。
总结
整体来看,一众企业踏足芯片领域是数字化转型发展需要及国际形势所趋,而入局者众多、资本热捧及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使得中国芯片产品发展走过了“从无到有”的阶段,往“从有到优”的道路上迈进。
“路漫漫其修远兮”。芯片行业为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的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自研芯片现阶段仅处于自给自足的初期阶段,部分场景仍需要大量的对外采购。技术国产化的真正实现,需要资金实力的持续加码外,还要求企业具备强技术的研发、客源及产业链整合能力。
当下,众多中国企业迈出脚步,在芯片需求高速增长的广阔前景下,相信不断的量变积累后,中国芯片有望实现真正的质变。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