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ST“第二季度全线产品价格调涨”的通知函,进一步凸显行业扩产的主基调。
然而,都说芯片持续短缺,最近却总能看到产能过剩的新闻。
据不完全统计,过去一年,芯片相关扩产或新增的项目达到40个,而不只芯片制造商疯狂扩张产线,上游的硅片制造商同样在强大的需求下建厂,大家都想依靠“缺芯”赚得盆满钵满。
表面上,随着扩产的举措频发,物极必反的定律得以凸显,进一步暴露供过于需的风险。
然而调研机构Knometa Research的报告显示:晶圆厂扩张可能在2024年导致降价压力,但不会使市场低迷。
看起来,不管扩不扩产,市场都会一直存在产能不过剩的说法。
1
刹不住的芯片扩产潮
自疫情爆发以来,宅经济迅速发展,5G、人工智能、电动汽车市场得以快速扩张,芯片需求进一步猛涨。加之近期俄乌冲突,进一步冲击半导体材料。
多重因素影响下,芯片行业扩产的主基调已经形成。
如前文所说,2021年一整年共有24家公司新增或扩产项目,数量高达40个,Gartner预估,这些资本支出金额达到1460亿美元,其中台积电、联电和中芯国际等代工巨头的投资均在百亿元级别。
图源 | 芯思想
从产线类型来看,大多数晶圆代工及IDM厂商的扩产目标集中于28和40nm制程,而台积电和三星两家巨头则斥巨资新建先进制程厂,为3nm做铺垫。
整体上,成熟制程的扩产可有效改善当下缺芯情况,对芯片制造商而言也是最有效益的扩产方式。
另外,数据显示亚洲生产的芯片占全球总芯片产能的80%,而欧洲和美国总占仅20%。其中,亚洲80%的比例中,中国台湾占22%,韩国占21%左右,中国大陆与日本则有15%左右的占比。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大陆15%左右的总产能有7%被外企在大陆设立的分公司所瓜分,由此凸显自主性的弱。比如英特尔、三星、SK海力士、美光、联电等均在中国大陆开设了工厂,其产能与大陆本土的产能相差无几。
显而易见,为不断抢占市场份额,各界代工厂均不断扩产。以联电为例,报道显示今年联电资本支出将达30亿美元,较去年大增66%,而今年90%的资本支出用于12寸产能、10%用于8寸产能,其中,第二季度将到位扩产的1万片产能,厦门厂也将增加1万片产能。
此外国家也集中资源推动半导体产业供应链本土化,如美国、韩国、日本、欧洲等多国家和地区都出台了全新的芯片发展战略,以提供财政激励促进晶圆制造本土化。
值得一提的是,当扩产成为行业主旋律的同时,过剩的倒影始终在水面下阴魂不散。今年1月份,联电就表示,2023年后28nm市场可能面临供过于求的局势。
2
芯片产能过剩是伪命题
相较市场主流的“芯片产能或将过剩”看法,调研机构Knometa Research在其最新发布的《2022年全球晶圆产能报告》中表示,晶圆厂扩张可能在2024年导致降价压力,但不会使市场低迷。
据报告,为应对芯片短缺,2021年芯片产能提高了8.6%,预计2022年提升8.7%、2023年增长8.2%。反观半导体营业收入比例,2021年,晶圆厂及设备的资本支出为25%,是自2001年26%以来的最高值。
按照以往惯例,非常高的支出或营收比例通常表明产能增加过多,如2001年产能利用率较2000年芯片需求暴跌时大幅下降。然而2021年强劲的单位出货量导致芯片制造商的整体产能利用率接近94%。
与此同时,本轮全球缺芯主要是汽车领域的芯片短缺,汽车“新四化”进程加速叠加“缺芯”影响,计算、感知、通信、存储等品类芯片将迎来需求的持续高景气。
另一关键方面,ASML 在光刻机领域的垄断地位导致其设备产能直接关系到晶圆厂的扩产进度,尤其是今年全球芯片短缺对光刻机等制造设备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一方面,ASML的产能未能跟上剧增的订单量;另一方面,ASML的供应商也存在巨大的供应压力。
以英特尔为例,消息称英特尔方已派工程师去帮助ASML加速生产其订购的下一代EUV光刻机,由此可见,设备短缺对晶圆扩产的影响之大。
ASML首席执行官彼得·温宁克也于近日公开称,未来两年芯片制造商的扩产将受限于关键设备的短缺,供应链难以提高生产效率。
图源:pixabay
根据数据,ASML今年将比去年出货更多的机器,明年也比今年还多,然需求曲线显示,SML每年的光刻机产能只有在目前基础上提高50%,才得以满足市场需求。据了解,2021年ASML共交付了286台光刻机,相较2020年增加50台,也就是说年产量提高了21%,与50%的目标还相差甚远。
需要知道的是,ASML共有700多家供应商,其中200家是关键供应商,ASML要实现扩产需依靠每家供应商同步的支持,但受限于组成光刻机某些材料和组件的复杂性,某些部分想提高产量需要几年的时间积淀。
综合来看,当下半导体领域的投资规模巨大,市场发展向好,但仅依靠资本并不能解决所遇问题,且半导体设备供应链容易受国际形势和各种争端的影响,在ASML及其供应商不过度扩张的情况下,稳定增加产量已是“尽力而为”。
3
大涨价下的国产替代之路
时间回到芯片供应局势仍不明朗的当下,全球芯片紧缺在近日进一步发酵。
3月24日,ST发布通知函,表示全球半导体供应短缺,短且期尚未有复苏迹象,在原材料、能源及物流成本的负荷下,意法半导体将在2022年第二季度提高包括现有积压未交付订单在内的全线产品价格。
作为全球第四大MCU厂商,ST所占市场份额达到14.5%,同时ST也是全球第三大功率半导体和全球第九大电源管理芯片厂商,随着其全线产品的进一步提价,本就紧张的现货市场更是雪上加霜,众多下游集成商也将大受影响。
从整体的产业舆论来看,面对以ST为首的全线产品涨价,国内产业链应对的策略有限,短期内只能向更下游的产业链环节转嫁成本,最终买单的将会是终端消费者。这也爆发出国内半导体供应链存在的问题,供货不稳定深刻影响本土厂商的生死存亡,由此在半导体市场持续缺货和涨价的推进下,近两年国产替代进程不断加快。
企查查数据显示,我国2021年上半年新增芯片相关企业1.88万家,同比增长171.8%,目前我国现存芯片相关企业数为7.2万家。
芯片短缺与数量庞大的芯片企业,甚至是业界主流的产能过剩猜测并存,看起来似乎有些矛盾,实际上正反映出国产芯片产业低水平重复建设、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关键问题。
以汽车芯片为例,业内分析本轮芯片危机主要是电子稳定程序和电子控制系统等中高端芯片领域,而数据显示,2020年,相较全球汽车芯片市场规模的3000亿元,国内自主的汽车芯片产业规模仅有70亿元,且占比更多的是在低附加值和低可靠性领域。
总体来看,国内芯片赛道不算冷清,各界也比较重视,但高端产品相对匮乏,加强顶层设计、加大研发、形成产业协同的解题思路,共促国产芯片高质量发展,推动国产替代,已是当务之急。
写在最后
2022年一季度马上就要过去,3月底芯片市场再次接收到意法半导体的涨价通知,可以看见,为应对这一年来的缺芯、涨价危机,各大厂商选择扩产。
事实上,全球半导体厂商看似疯狂四处猎地扩厂,但现实是盖完厂也只是“空壳”,受限设备等其他不可控因素,扩产带来的产能过剩,或如Knometa 所说只是“假象”。
扩产是一条渐进的道路,渐进的道路并不容易走,在核心技术被卡脖子后,国产替代正在成为本土厂商坚持走的路。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本土晶圆厂的持续扩产和不断攻克技术下,国产替代前景可期。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