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再度袭来,最受影响的方面之一,大概是行业供应链。加上近两年的缺芯潮,芯片供应链更是危机重重。
一个直观的案例是,4月集成电路产量同比下滑12.1%。
近段时间,国内疫情局势紧张,并在一定程度引发连锁反应,下游需求结构分化、部分品类产品需求疲乏、涨价声逐渐高涨、持续扩建厂......各方因素堆叠,对产业供应链有多大,受到业内广泛关注。
01
产量同比下滑12.1% 疫情重压下脆弱的芯片供应链
据官方数据,5月当月的国内集成电路生产数为259亿块,同比下滑12.1%;1-4月累计产量1074亿块,同比下滑5.4%。
实际上不止5月,一季度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3月份,本土规模以上企业集成电路产量同比下降5.1%,前三月同比下降4.2%。创下2019年第一季度以来最差的成绩。
如果说2019年中国集成电路陷入低谷主因是美国对多家本土芯片产业发起制裁,那么这次“再陷低谷”更多的问题在于内部。
除下游需求出现结构性分化、部分领域产品需求疲态外,新冠病毒再次扩散,使3月以来国内多城市进入“休眠”状态,由此进一步加剧芯片减产。
其中,中国半导体产业分布最密集的上海,疫情又尤为严重。尽管在此前的防控会上,相关负责人表示芯片制造企业一直保持90%以上的产能,中芯国际、华虹集团等企业保持满负荷生产。且5月18日国家卫健委表示开启上海“白名单”企业五关互认,为集成电路等全产业链开“绿色通道”。
但相较“开工率”问题,供应链对生产的潜在冲击或更为严峻,另外在市场环境存在极大不确定性及疫情重压下,也加大外资企业受到的挑战。
如前段时间传得沸沸扬扬的“芯片巨头德州仪器撤出中国区团队”不实新闻。应该注意的是,虽然德州仪器已辟谣,但今年1月份,美国芯片企业美光科技着实解散了上海研发中心旗下的DRAM设计团队,并将产品的设计和研发收拢至中国大陆以外的地区。
疫情笼罩、外资撤离,无一不将产业目光再次聚焦到芯片供应链领域,同时也凸显本土芯片供应链安全的重要性。
数据显示,作为“中国芯片之都”的上海拥有全国1/4的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去年规模达到2500多亿元,增幅超过20%。
而临近上海的苏州工业园也是重要的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全球前10大封测厂有6家进驻。另外IC设计企业数量高达110家,是半导体重地,更是半导体封测重地。
集成电路产业链各环节密不可分,任一环节的缺失都将影响产业链稳定。近段时间以来,由于疫情管控,不少供应链企业生产受到干扰甚至停止;而物流的限制,更是加剧供应链问题恶化。
英特尔首席财务官直接指出,即使是短暂封控,供应链也需要一些时间才能恢复正常。
02
晶圆代工涨价带动扩建厂
产能过剩风险袭来 与此同时,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等企业一季度业绩再创新高,被视为行业景气度依旧高涨的信号,加之产量风险忧虑,晶圆代工价格持续上涨。 进入5月,中芯国际、台积电、三星和联电等多家晶圆代工巨头再度传出涨价声音。 在中芯国际一季度业绩说明会上,其CEO赵海军表示,市场全方面都在涨价,涨幅大的原材料价格甚至超过30%,而物料的涨价可能会蚕食中芯国际10%的毛利率。目前中芯国际正在与客户协商调价,但并没有宣布统一涨价。
5月10日,消息称台积电将于2023年1月起再次全面调涨先进与成熟制程代工价格,并根据客户、产品与订单的规模制定5-8%的涨幅(也有消息称所有制程调涨6%)。
5月13日,外媒报道三星与芯片客户讨论最高20%的价格调涨,以抵消成本的上涨。且三星已与部分客户完成定价谈判,涨幅根据代工芯片的复杂程度将维持在15-20%,传统制程芯片的涨幅则更大,预计今年下半年开始实施新定价。
早些时候,也有消息称联电计划在2022年Q2进行新一轮涨价,涨价幅度大约为4%。虽然联电目前没有明确涨价,但在4月底,联电总经理王石曾表示,一季度联电的产能利用率达到100%满载,预计二季度也将维持100%。
业内人士认为,2021年以来,联电就逐步提价,强调产线满载是暗示二季度涨价的信号。
伴随着晶圆代工价格上涨,产业链的投扩产也一直处于加速状态。
据了解,中芯国际今年全年的计划资本开支约为320.5亿元,主要用于持续推进老厂扩建及三个新厂项目。
5月16日,SK海力士在辽宁大连建设一座晶圆厂的项目正式开工,该项目用于生产非易失性存储器3D NAND芯片产品。
5月17日,瑞萨电子发布公告称,将投资900亿日元用于生产300mm的晶圆功率半导体,预计2024年投入生产。据了解,瑞萨电子的该工厂已覆盖150和200mm的晶圆生产线,随着工厂开始全面量产,瑞萨半导体的产能将翻倍。
同为5月17日,被列为广东“强芯工程”重大项目的碳化硅芯片制造项目实现主体封顶,并签约9个半导体产业相关项目,涉及总投资300亿元。
实际上,进入2022年以来,消费电子领域需求疲弱、汽车缺芯仍然严重,需求结构分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全球芯片短缺或如Gartner公司分析师预言,到2023年发生转变,而各大半导体厂商的相继大规模扩产将导致随后出现产能过剩现象。
03
相关扶持政策加速推出
从当前缺芯局势来看,某些领域的产能投资不足,疫情带动工作及学习电子设备需求飙升是造成缺芯的根本原因。
据Gartner公司分析师,在芯片领域,当市场处于供需平衡时,业者便会着手投资,为下一波需求做准备。当产能供不应求时,制程相对简单,利润较低的品类通常无法获得产能供应。而终端产品又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性,如简单的元件短缺,也会造成汽车或电子产品停线待料的情况。
先进制程的滞怠主要受限关键设备供不应求,如5nm以下先进制程必须使用EUV曝光机,而全球唯一的供应商ASML亦陷入供应不足的窘境。
供应链另一问题是,俄乌战争以来,乌克兰当地纯化气体的工厂已暂停运作,用于半导体制程关键材料的氖气供应雪上加霜。
整体来看,现在全球芯片供应链都非常紧张,中国作为芯片需求大国,也是产业链中重要的一环,必须保障连续性生产,才能更好地维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5月17日,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称,对集成电路等领域重点企业,实行日调度,加强产业链供应链风险监测预警。具体来看,加强部门、区域和行业间的协同配合,协调解决人员返岗受限、原材料运输不畅、供应商停产等问题,确保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带动全产业链企业协同复工复产。
无独有偶,5月13日,长沙高新区正式发布《关于促进长沙高新区功率半导体及集成电路发展的若干政策》。以5000万元的扶持资金提振企业发展,打造功率芯片产业集群,重点关注功率半导体和集成电路产业相关的企业、组织,支持集成电路设计和设备、功率半导体、第三代半导体及集成电路的行业融合应用。
新冠疫情再次蔓延,给中国芯片供应链带来沉重打击,当不确定性成为常态,暴露出中国甚至全球范围芯片供应链的脆弱性。好在,国家相继出台扶持政策,以尽可能提高我国供应链的韧性。
总结
芯片潮爆发以来,芯片的需求不断飙升,报价和扩建厂也水涨船高,但进入2022年,业内开始兴起供过于求的风声,芯片过剩更是难以预测。
疫情重压下,国内芯片供应链的脆弱性凸显。5月18日,上海海关发布12条措施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被动应对从来不是中国人的风格,主动“升级”彰显国家及产业保障供应链稳定的决心。近几年国产芯片产业发展迅速,且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规模。相信在及时应对和长期以来的扶持和举措下,我国芯片产业链供应链将持续向稳、向好、向强。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