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剑指“科技创新”,首次将“人工智能+”与“科技自立自强”并列为核心战略,万亿赛道上的突围战硝烟弥漫。
从光刻胶国产替代,到AI芯片与CUDA生态的“算力暗战”;从量子芯片实验室到商业化,再到长/珠三角的“芯”版图博弈,这场芯片市场的博弈,正将中国半导体推向历史性拐点。
这场关乎国运的科技突围战,藏着怎样的国家布局?慧聪电子网解码——今年“两会”提及半导体行业的5大政策赛道,看谁能在洗牌中收割时代红利?
01供应链韧性——国产替代的平衡术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部署,今年将加快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强化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
国产替代浪潮下,光刻胶、大硅片等“卡脖子”环节迎来政策资金倾斜,但技术迭代周期漫长与海外专利封锁形成双重夹击。中小厂商在“强链补链”口号中竞逐补贴,却难逃低端内卷陷阱;头部企业虽获资源倾斜,但工艺差距仍需5-10年追赶。这不仅让我们思考,国产替代绝非“砸钱就能破局”,需警惕地方盲目上马低端产线。真正的韧性在“技术纵深”——既要有举国体制的EDA攻坚,更需市场化机制筛选优胜者。
02“人工智能+”行动——智能芯片的算力革命
报告特别强调,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
ChatGPT带火的AI芯片,国内寒武纪等公司暴涨!但英伟达的CUDA系统就像苹果iOS,国产芯片再强也难以兼容。国产芯片被迫在“兼容性”与“自主架构”间艰难抉择。更残酷的是,大模型军备竞赛加速芯片迭代,本土企业可能刚量产即面临技术过时。反过来看,与其在通用芯片赛道硬刚巨头,不如借“AI+”政策东风,深耕智能驾驶、工业质检等垂直场景,用场景定义芯片,以落地反哺研发。
03未来产业布局——量子与光子芯片的“无人区”
政策明确提出,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
量子计算、光子芯片成资本新宠,实验室里的量子芯片如同刚学会走路的婴儿,而商业化的芯片需要能跑马拉松。高校科研团队难以突破产业化路径,而民间资本因回报周期过长望而却步,“政策输血”如何转化为“市场造血”成关键。未来产业需“国家队”牵头搭建中试平台,降低企业试错成本。警惕“为追热点而追热点”,避免重蹈“石墨烯、元宇宙”的泡沫覆辙。
04绿色转型——第三代半导体的降本攻坚战
政府报告中提到,过去一年“进”的步伐坚实有力,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幅超过3%;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3.7亿千瓦。
碳化硅衬底获新能源车、光伏电站刚需加持,但长晶良率不足30%推高成本,下游厂商宁用高价进口货也不敢赌国产一致性。政策补贴更倾向终端应用,而上游材料企业仍在盈亏线挣扎。第三代半导体破局需“双向挤压”——政策端设定国产化采购比例红线,市场端引入对赌协议分摊研发风险,让上下游结成生死同盟。
05区域协同——长三角与珠三角的“芯”竞合
依据政府报告规划,提升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
长三角强在设计、珠三角胜在封测,但两地争抢头部晶圆厂导致重复建设。政策力推“区域协同”,实则暗流涌动——上海张江与深圳南山仍在暗中较劲。真正的协同不是“均分蛋糕”,而是建立差异化分工:上海主攻14nm以下先进制程,广东专注成熟制程+车规芯片,合肥死磕存储,让区域竞争升维为生态互补。
06总结:政策红利下的生死竞速
五大政策绝非孤立赛道,而是环环相扣的产业发展方向:供应链安全是根基,AI芯片需借“人工智能+”场景反哺技术,未来产业赌的是十年后的天花板,绿色转型倒逼第三代半导体降本,区域协同决定资源分配效率。
依赖补贴的“PPT造芯”企业将批量出局,而真正掌握核心IP、绑定场景应用的厂商,有望在万亿市场中收割超额红利。
那么问题来了,当政策潮水退去,你的技术护城河够深吗?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