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以来,缺芯问题持续时间长、覆盖面广,可以说是最受关注的一场年度大戏之一了。供应链失控,不少企业通过寻求转型,提高零部件价格等方式来自保,甚至有的小型企业在这场“卡脖子”困境中被吞没,面临倒闭。
对于此次的缺货狂潮,不少人认为起因是年初爆发的新冠疫情,导致生产停产,供求不平衡。此外,导致缺芯局面还有更多因素:
1、中美贸易战引发企业大量囤货,暴露产业弊端
据《日经中文网》报道称,全球半导体短缺的开端是美国政府对中国企业的制裁。在此制裁行动下,暴露了我国芯片领域的弊端。我国一直以来是芯片产业的大用户,但长期依赖进口。受打压之后,华为企业开始增加大量订单,储备芯片,而中低端企业为了自保,不被淘汰,纷纷加入备货阵营。期间订单上涨,出现供应短缺,价格遭恶性哄抬等都直接成为了缺芯局面的重要一环。
2、时代发展给芯片产量提出要求,研发人才培养周期长
为推动智能化发展,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新产业的出现加大芯片市场需求,而产品更迭,要求芯片产品的功能、功耗和性能等要求不断优化提高。在过去的2020年,半导体业年同比增长了约7%,在未来发展上,业内持乐观态度,企业和厂商纷纷加大投资和生产,各相应行业需要的人才需求扩大,但高技术人才培养成本高、培养周期长,短时间内人才发展与市场需求难成正比,导致芯片研发进度步履艰难。
3、抗疫举措助PC产业发展,但同时又加剧缺芯局面
疫情爆发之后,全球各地陆续推进居家隔离抗疫措施,笔记本电脑、手机成为人们居家办公、游乐消遣的主要工具。在抗疫一线,大量的医疗设备急需。这些设备都需要依托芯片产能支撑,使得企业生产医疗设备重心过于集中,芯片产能领域发生转移,多产业缺少相应芯片供给,加剧缺芯整体恶化等。
目前,全球缺芯进入白热化阶段,各种连锁反应不断凸显。
1、价格上涨
据高盛最新报告表明:缺芯危机持续发酵,目前已波及全球多达169个行业,钢铁产品、混凝土生产到空调制造、啤酒生产等行业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芯片短缺的打击,连肥皂行业都“芯”慌。这种局势下,给各企业的生产带来压力,导致商品价格上涨。此前,高盛预测,在芯片上花费超过行业GDP1%的产业都会受到影响,这169个行业的商品价格涨幅将达到1%至3%。此外,多行业“影响叠加”还将影响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势头。
2、企业减产、停产
作为缺芯热潮影响的重灾区,汽车行业自芯片慌提出以来就不断传出企业停产减产的消息。
近日,福特公司表示,芯片短缺将导致其二季度产量减半,全年息税前盈利预期下调,这直接导致福特股价下跌了10%。在芯片短缺情况下,新增订单被迫延后安排,已着手制造的汽车只能在工厂停放,等待芯片补给,才能继续完成整车出厂。大众汽车由于全球半导体短缺,表示下个月5月3日至19日暂停生产墨西哥Jetta(速腾)车型,为期两周,同时5月16日起暂停Tiguan(途观)的组装11天。
目前全球汽车产业缺芯问题还在持续升温,除福特、大众外多个汽车厂商都制定了应对的停产行动,在汽车芯片中,属ESP和ECU的MCU缺货严重。
3、化危机为生机
缺芯危机下,全球供货紧张,但强压下的美国、欧洲、中国等地都加快半导体自主化进程,抢夺数字时代的核心技术话语权。
欧洲:
欧洲半导体分销市场在2020年出现严重的下滑,年收入下降12.7%。2020年底,19个欧盟成员签署了联合声明:计划在未来两三年内拿出1450亿欧元(约人民币11350亿元)发展半导体,在《2030数字指南针》中提出将致力冲刺2nm生产目标。同年4月,本政府再次表示,将拿出上百亿欧元的补贴,吸引台积电、三星等半导体大厂赴欧建厂。
美国:
4月12日,美国政府举行了“半导体和供应链弹性首席执行官峰会”,就如何重构全球芯片供应链与三星、恩智浦和台积电等19家大企业展开讨论,会上,拜登表示:政府将拿出500亿美元来补贴半导体行业。
中国:
中国芯片行业长期依赖进口,基本被西方国家的垄断。当芯片慌来临,供应链出现断裂,大批企业都深受打击。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我国制定明确的发展计划,预计2025年完成芯片自给率提升至70%,并寻求突破的可能性。2020年,我国超过700家集成电路重点企业落户上海,产业规模占全国比重升至22%;芯片巨头中芯国际宣布投资153亿生产28nm及以上的晶圆厂;闻泰科技预计投资120亿元建设电动汽车的半导体工厂。
我们可以看到;缺芯带来的连续反应并不全是消极影响,同时也引发国家战略加大投入力度,为行业发展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总结:
缺芯是否会导致市场后期的各类产品价格的持续上涨,目前我们无法很好地进行预测。但可以看出,全球都在为缓解缺芯问题发力。
缺芯带来的连锁反应还在继续,不少企业对缺芯态势做出预判。英特尔等多家厂商负责人均预测“全球芯片供应短缺的局面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总体来看,芯片慌带来挑战和机遇并存,企业抓住机遇,谋求发展,才能在挑战中站稳脚跟。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