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年底以来,缺芯潮席卷全球,至今市场态势仍不明朗,缺芯局面何时缓解未有定数。
缺芯原因众多,如美方的多番制裁打压导致芯片制造受阻,加之疫情期间的隔离政策使得不少企业停产,造成市场芯片供求紧张等。
图源:pixabay
在此情况下,缺芯引发的一系列反应也日渐凸显。其中最为明显的表现之一当属涨价。从今年年初至今,芯片产业链从原材料到制造、封装测试以及C端市场,已出现多轮涨价潮,芯片价格成倍增长且呈现季度上调趋势。目前,已有不少厂商递交涨价函,宣布三季度涨价通知,新一轮涨价潮吹响集结号。
各大厂商集体调价,掀起三季度涨价潮
自涨价潮以来,整个半导体供应链紧张、全线缺货,上游晶圆代工费用持续上涨、制造成本也在不断增高,包括上游晶圆、设计和制造等环节各大厂商也不得不提高产品价格来维持成本平衡。
据台媒消息称,因晶圆代工成熟制程短缺,产能吃紧,供不应求,包括联电、力积电等代工厂商价格一路飙升,国内情况也是如出一辙。
不少厂商于近期发布或传出3季度及下半年的涨价的消息,包括封测龙头台积电、联电、日月光;微控制芯片厂商义隆半导体;IC厂商盛群半导体、比亚迪半导体;功率半导体厂商扬杰科技、安森美半导体等厂商也纷纷宣布调整产品价格。以下为慧聪电子网整理的企业涨幅具体情况:
1、台积电:台积电取消今年新订单以及2022年订单的所有价格折扣,有IC设计业者透露,晶圆代工龙头台积电也将涨价,部分8英寸和12英寸制程价格将上涨10-%20%,且12英寸制程涨幅高于8英寸,具体是涨价时间未透露。
2、联电:5月10日,DIGITIMES援引供应链消息称,联电将在7月份再次调涨28nm制程12寸晶圆代工产品价格,涨幅约13%,代工价格也将持续上涨。
3、日月光:业内人士透露,封测厂商日月光投控封装订单爆满,3季度将取消3%至5%的价格折让,且还要再涨5%至10%。
4、义隆半导体:义隆半导体今年分别在年初和Q2对微控制器报价进行上调,近期市场又传出,该公司还计划在Q3进行第三度涨价,幅度在双位数。
5、盛群半导体:今年盛群半导体已于4月将IC产品价格上调了15%,预计将在8月进行第二波调价。目前盛群半导体今年订单已接满,并开始承接明年订单,且对2020的预订订单客户预收三成订金。
6、比亚迪半导体:比亚迪半导体于6月21日发涨价函,表示即日起订单将以新价格执行,且从2021 年 7 月 1 日起对 IPM、IGBT ﻪ单管产品进行价格调整,提涨幅度不低于 5%。
7、扬杰科技:作为国内功率半导体大厂,扬杰科技在互动平台明确表示,将根据市场供需及成本情况等因素确定产品价格,总体呈涨价趋势,将于近期上调。
8、安森美:安森美在5月14日涨价通知函中表示,将2021年第三季度上调产品价格。具体涨价执行日期定于7月10日。
从各大厂商集体价格调整情况来看,大厂价格上涨必定带动更多同行企业进行调价。三季度芯片涨价局势已十分明显。
反观市场发展,随着国产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在一些核心技术上不断突破,现有的技术水平已基本能满足现国内各产业发展所需。但涨价狂潮仍没有停下脚步。
涨价狂潮背后,到底有何推动力?
1、疫情背景下,投入中心过于集中
此前受到疫情影响,大部分企业主要将芯片的研发方向落在医疗方面,其他板块芯片生产明显滞后,造成汽车行业、手机行业、家电行业,部分产品供应出现缺口。随着人们需求日渐上涨,市场出现供求不平衡的状态,供求关系不平衡直接导致了芯片价格和产业链终端产品的价格上涨。
2、芯片慌局势下,企业备货形成恶性竞争
在缺芯潮来临之前,国内芯片市场基本是按需订购。芯片慌局势下,各大厂商担心再次陷入危机,都加紧囤货,超额采购。这给紧缺的市场带来巨大的压力,企业竞争明显,部分厂商为了自身能有足够的货,哄抬价格,是直接导致芯片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芯片从“买不到”逐步发展成“买不起”。
3、宅经济、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发展,芯片市场需求量剧增
当下芯片价格不断上涨的原因主要来源于疫情期间所带来的宅经济盛行及不断推进,智能化改革带来的巨大芯片需求。
8英寸的应用领域广泛,涵盖了消费类电子、通信、计算、工业、汽车等领域。自2008年以来,12英寸晶圆逐渐占领市场主流,更多厂商投身到12英寸晶圆厂产能中,导致全球8英寸晶圆厂数目及产能快速收缩,市场份额逐年减少。
疫情下催生了家庭办公和学习等宅经济,5G、平板、笔记本、手机等电子产品需求量暴增,8英寸晶圆突然备受追逐,产能跟不上火爆的市场需求,造成了供不应求的局面。
随着政府大力推进国内新基建、智慧城市等智能建设工作,新能源汽车有望替代传统汽车,实现替换。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离不开电源和芯片。目前我国在电池续航里程上已取得一定成绩,但新能源汽车发展不可无芯。我国芯片虽在被美国卡脖子之后及时投入国产化研发生产,不断形成技术突破。短期内,实现大规模量产仍有不小的压力,不断增加的订单量使晶圆厂及封测厂应接不暇。
交期拉长,厂商扩产动作加速
产能吃紧,涨价热度不减,芯片交期也持续拉长。据美国交易经纪商数据显示,5月芯片交期相比4月增长了7天,长达18周,是4年来交期的最长纪录,较2018年峰值时期仍多出四个星期。交期不断拉长,说明全球缺芯局面仍在加剧。
此前,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汉明在2021年世界半导体论坛上曾表示,解决国内芯片供应紧张的问题,还需要再建设8个中芯国际。从中芯国际的财报中可以得知,8个中芯国际意味着我国芯片月产能至少要达到4325000片。
目前,国内厂商士兰微半导体计划投资20亿元用于扩产12英寸晶圆项目,预计扩产项目建成后将实现晶圆年产量24万片;除此以外,还有华虹半导体也加紧建立12英寸晶圆厂,据悉华虹半导体现已拥有3条8英寸生产线,以及12英寸晶圆的生产线;中芯国际在2020年12月至2021年3月中,为提高28nm芯片的产能已多次投资扩产。
SEMI总裁兼首席执行官Ajit ﻪManocha表示,“从中长期来看,晶圆厂产能扩张将有助于满足新兴应用(如自动驾驶汽车、人工智能、高性能计算和5G/6G通信)对半导体的强劲需求。”
6月22日,SEMI(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在最新发布的报告中预测,全球半导体厂商将在今年年底前开始建设19座新的高产能晶圆厂,并在2022年再开工建设10座。未来两年我国将建设16个晶圆厂,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将各新建8个,处于领先地位。
总结
从一季度和二季度的芯片涨幅情况看,芯片涨价如同滚雪球一般,从元件一路涨到C端产品。此前有也业内人士称,芯片缺货或将能在三季度得到缓解。但就目前第三季度厂商涨价消息中我们可以看出,芯片涨价趋势只增不减,整体涨幅也将持续拔高,涨价大势已定。
芯片涨价潮若持续蔓延,产业发展的稳定性将无法控制,且对下游行业的冲击不言而喻。由此可见,缺货涨价仍是下半年芯片厂商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如何打造稳定的供应链,保持行业良性发展值得深思。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