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在与台湾隔海相望的福建省晋江市,大陆首座半导体培训中心正式开幕,出任校长的竟是台湾清华大学前校长刘炯朗。
「我们希望晋江芯华人才培训中心,成为这方面人才培训的武当山、少林寺。」开幕当天,刘炯朗接受大陆媒体访问时说。
大陆出资、台湾师资
还可以到台企受训实习
近年大陆挖角台湾半导体业界人才已不稀奇,但标榜大陆政府出资、台湾师资授课,还有机会到台湾企业实习、受训,如此系统性由两岸连手打造的人才产业链,却是头一次见到。
其中,由刘炯朗担任董事长的台湾民间研究机构集邦科技,更是从一开始的招聘阶段到规画,几乎全程参与,是芯华最主要的合作单位。
连以制鞋、纺织业为主的晋江都动起来,可见现在大陆各地政府发展半导体积极程度。
「大陆半导体产业是残缺的,这也是他们发展大基金的原因。」一位长期观察两岸半导体产业的前外资分析师说,大陆占全球芯片使用量的4成,其中却有高达9成来自进口,等于被国际大厂掐住咽喉。
因此,2014年,大陆政府成立「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简称大基金),基金总额近人民币1,400亿元,藉此打造本土半导体产业链。据统计,光是15到16年间,大陆IC设计公司就从736家增加到超过1,300家,翻倍成长,进而带动人才需求。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所长叶甜春告诉本刊记者,虽然近年大陆各大学相继成立微电子学院,但相较台湾30年来的专业训练,仍有一大段差距,难以满足企业需求。
为了解决此问题,芯华就和清大、联电等台湾学、业界合作,主打的企业订制班,标榜依企业所需培训人才,就近服务福建地区的半导体企业。
如由晋江市政府出资成立、联电提供技术支持的DRAM厂晋华,去年7月盖厂动工以来,至少需要上百位核心技术人员,亟须补足人才缺口。在芯华官网便能看见联电、晋华名列尚属少数的合作单位中。
大陆期盼藉由芯华模式,加快人才培育,两岸半导体产业竞争态势是否会因此改变?「短期内很难马上见效。」一位台湾半导体产业人士直言。
该人士分析,已高龄83岁的刘炯朗虽曾担任力晶、旺宏等大厂董事,和半导体界大老有好交情,但其擅长校务行政管理,比较缺乏业界经验。芯华若想以此当招牌,吸引更多台湾半导体业界菁英前往任教,目前影响力恐怕有限。
即便如此,但在大陆政府支持下,未来类似机构将越来越多,「台湾有经验,这边有市场机会,现在大家都在看晋江能否做起来。」叶甜春说。
尤其,大基金成立不到3年,大陆各地政府也加码成立地方基金,大陆已经渐渐形成4大半导体产业聚落,如北京、上海、武汉等代表城市各自发展,彼此又相互竞争,眼下正需要台湾贡献经验,对接产学界资源。
以晋江为例,去年6月,成立人民币500亿元地方基金,计划将晋江打造成DRAM产业中心,与同样积极发展DRAM的武汉、合肥一别苗头。
获联电支持的晋华动土后不久,今年5月,台湾封测厂硅品也跟着前往晋江设厂。然而,即便同属福建省,为了不让晋江专美于前,厦门市旋即在6月宣布,大陆前三大封测厂通富微电将斥资人民币70亿元于当地设厂。
「这一来一往,竞争马上出来,」一位赴大陆设厂的半导体大厂主管就说,当大陆开出各种优惠条件招商,「你不去,别人排队要去,那生意就被人家做走,我们也会担心他们越做越好,自己越来越惨。」
对岸竞争转趋激烈
抢夺台湾产学资源更积极
此外,当大陆亟须台湾的协助,对一些在台湾缺乏舞台、需要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来讲,「把先进制程转过去(大陆),既可以节省成本,又能拿地方政府补助,何乐而不为?」一位半导体分析师说,大陆各地大力发展半导体产业,正好为这些人提供事业第二春的机会。
不管因为生存考虑或市场前景,当大陆政府定调,2025年芯片要达到70%自制率目标,各省市对台湾人才招手动作将会更加积极。这对台湾半导体产业来说,究竟是机会还是隐忧?
答案还是回到我们自己的产业环境和企业竞争力,能否提供足够诱因留住产业、留住人才,否则在银弹攻势下,未来恐将有更多人选择出走。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