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中国集成电路(IC)产业扬眉吐气的一年。根据慧聪专家顾问向良璧老师的最新研究报告《从境内上市公司近三年年报数据看中国IC行业》,我们追踪的155家IC行业上市公司整体交出了一份令人振奋的成绩单:行业整体销售额同比增长高达22.3%。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集成电路出口额达到1595.5亿美元,同比增长17.4%,创下历史新高。
这不仅是一个数字的飞跃,更是一个强烈的信号:设计、制造、封测三大环节的全线回暖。我们看到,不再是单一环节的“独舞”,而是全产业链的“集体起立”。
一、数据:行业整体驶入快车道
首先,我们来看最宏观的数据:
行业增速达22.3%:根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统计,2024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额约为1.5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幅高达22.3%。这不仅远超2023年2.3%的增速,也显著高于2022年14.8%的水平,行业重回高速增长轨道。
出口创历史新高: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集成电路出口额达1595.5亿美元,同比增长17.4%,出口量达2981.3亿块,同比增长11.7%。集成电路首次超过手机,成为我国出口额最高的单一商品,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信号。
我们的研究样本——155家IC行业上市公司,正是这股增长浪潮的绝对主力。它们涵盖了设计、制造、封测、IDM等全产业链环节,这些企业表现是行业最真实的晴雨表。
二、现象:三大环节全线回暖,自主可控能力提升
过去两年,行业常以“设计先行”“封测反弹”来描述复苏节奏,但2024年的关键词是——同步增长。
设计业(109家):营收正增长比例高达67.8%,相比2023年提升了13.7个百分点。
制造业(5家):五大晶圆代工巨头中,有四家2024年营收增速超过20%。
封测业(22家):营收正增长比例更是达到了77.3%,成为产业链中最为稳健的一环。
这种全链条共振,说明市场需求已从消费电子的零星恢复,扩展至工业控制、汽车电子、AI算力等多领域的真实放量。
更关键的是,国产替代进程正在加速。许多企业年报中频繁提及“客户导入周期缩短”“本土供应链占比提升”,这意味着国产芯片不再只是“备胎”,而成了客户的主动选择。
报告原文特别指出,国产设备取得了重大突破:90nm光刻机已实现量产,28nm工艺样机也已上路。同时,更先进的激光等离子体光源技术获得突破,有望支撑7nm技术的试产。这意味着,我国IC产业发展的根基正在变得更加牢固,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持续提升。
三、原因:为何能迎来历史性转折?
为什么是2024年?我们认为有三大原因:
1. 库存去化完成,需求端真实复苏。
2023年行业主旋律是“去库存”。到了2024年,多数企业库存水平回归健康区间,终端厂商开始重新下单。尤其是新能源汽车、AI服务器、工业自动化等领域需求强劲,带动上游芯片采购回升。
2. 国产化替代进入“深水区”。
近年来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反而极大地激发了国内下游厂商采用国产芯片的意愿。这种“被动”转为“主动”的替代,为国内企业提供了宝贵的试错和迭代机会,进入了“应用-反馈-改进”的正向循环。
3. 政策与资本的长期合力效应。
自《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出台以来,国家层面的扶持政策持续且稳定。科创板的设立更是为一大批IC企业提供了关键的融资渠道。这些长期投入在2024年开始进入收获期。
四、展望:前景可期,任重道远
设计、制造、封测三大环节同步回暖,说明国内产业链的协同效应和内部循环能力正在加强,抗风险能力显著提升。
当然,挑战依然存在。部分企业仍在亏损,毛利率承压,研发投入巨大。行业盈利能力尚未完全恢复,但增长本身极大地重塑了市场信心,吸引了更多人才和资本涌入。
展望未来,中国芯片产业的大船已经调头,正行驶在一条虽然波涛汹涌但充满希望的航道上。黑夜已深,天明不远。我们有理由对中国芯片的未来抱以更大的期待和信心。
精彩评论